项目名称 | 建筑工程BIM信息化管理研究与应用 | |
项目分类 | 煤矿信息化 | |
研究单位 | 无 | |
知识产权及获奖情况 | 无 | |
项目介绍 | 一、立项原因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工程项目进行可视化的呈现,将原来的二维图纸升级成为5D模型,通过优化施工过程,做到多效协调管控,达到为项目增值的目的。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它可以运用于施工场地分析、建筑策划、方案论证、性能化分析、工程量统计、管线综合、施工进度模拟、施工组织模拟、建筑系统分析等施工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建筑工程中应用BIM技术,打造智慧化工地,有助于提高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也项目各方的沟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应用BIM技术进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工程信息模型,发挥其在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推动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我们以“同弘朗庭”、“同锦世家”、“双创中心”三个项目为例,通过BIM技术分别创建建筑、结构、机电MEP模型,并对三者进行关联组合,发现建筑同建筑、建筑同结构、结构同机电相互之间的冲突关系,从而优化实施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施工区域布置
施工场地整体布置 (2)BIM施工资源管理 通过将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实践信息整合在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和虚拟形象进度,对项目施工进行精确计划、跟踪和控制,动态地分配各种施工资源和场地,实时跟踪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并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随时随地三维可视化监控进度进展,对于施工进度提前或者延误的地方用不同颜色高亮显示,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分析偏差对工期的影响程度以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保证项目能按时竣工。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的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通过该模型,计算、模拟和优化对应于项目各施工阶段的劳务、材料、设备等的需用量,从而建立劳动力计划、材料需求计划和机械计划等,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的计划成本,其中材料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对于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并以此为依据指导采购,避免材料资源堆积和超支。 根据形象进度,利用BIM模型自动计算完成的工程量并向业主报量,与分包核算,提高计量工作效率,方便根据总包收入控制支出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将分包结算、材料消耗、机械结算在施工过程中周期地对施工实际支出进行统计,将实际成本及时统计和归集,与预算成本、合同收入进行三算对比分析,获得项目超支和盈亏情况,对于超支的成本找出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将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内,有效实现成本动态分析控制。
同弘朗庭主体结构施工模拟
同弘朗庭进度款支付统计
(3)BIM管线优化布置 通过创建建筑、结构、机电模型,将三者进行协同,便可发现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结构之间,结构与机电工程之间存在的碰撞问题,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并能发现各个施工班组之间的交叉作业、节拍施工错误等问题,并及时进行综合调整。 在同煤双创中心项目中,我们应用了BIM管线综合布置技术,由于综合实验楼地下车库主体结构梁与送回风管尺寸较大,按照二维图纸排布后只能压缩地库净高,导致地库车辆无法出入,浪费地库使用空间,我们通过制作地库三维机电模型,将地库主、次梁与风管放在同一维度空间内进行数据测量。原地库风管走向大多通过地库主梁(600*1600、600*1500),经过调整后,将原有主梁下风管移至次梁中间,整个地库遵循依次避让原则,尽可能使梁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避免管道穿过主体结构,对主体结构进行开洞。应用BIM技术后,成功将地库净高控制在2.8m的位置,在 BIM 模型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地下各专业管线之间空间走向和布置,综合考虑各类专业管线大小和空间位置预留,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达到设计要求。 我们按照BIM模型将地库管道碰撞的节点进行适当的翻弯处理,并参考给排水、消防、电气、通风等专业规范,将各专业管道有序排列并留有一定的检修空间,形成最终施工模型,再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不同专业的二维图纸,将图纸分发到各施工单位手中,施工单位按图施工,既可以明确自己的施工位置,又可以提前掌握下料长度,这样既节省了工期,又提高了施工效率。
利用BIM技术进行3D协调
同煤双创中心管线碰撞检查
同煤双创中心实际施工管线
|
|
产品图片 | ||
推广及合作方式 | 无 | |
联系方式 | 电话 | |
微信 | 无 | |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