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承压,转型图强。按照山西焦煤提升“三个竞争力”的部署要求,西山煤电斜沟矿将智能化发展作为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今年顺利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验收,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展现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于逆境中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生动实践。
技术革新驱动效率提升
斜沟矿智能化建设的核心亮点,非融合通信基站莫属。这套系统集车辆监控、人员定位、胶轮车定位及红绿灯控制、4G/WiFi无线通信于一体,已在1号副斜井、2号副斜井及多个关键采区全面部署,构建起统一强大的神经中枢。“最大的改变是化繁为简。”该矿机电部电气服务中心主任梁里鹏介绍,“过去实现这五大功能需部署3—5种独立设备,如今只需一套融合基站就能全部搞定。设备数量锐减70%—80%、布线简化,安装空间节省、维护难度降低,巡检时间缩短60%以上,通信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融合基站的作用在安全保障上尤为明显。调度员王生贵点开胶轮车智能化运输管理系统,屏幕弹出告警:车辆T020已达保养里程,系统自动标识为不可派发;21辅运巷道内,两车接近预警距离时,车载终端立刻发出语音警报:“车辆过近,请小心驾驶”。“这在以前不可想象。”王生贵感慨,“司机视野有限,转弯或交叉路口难察来车,全靠肉眼和鸣笛。现在系统提前预警,给司机留出了宝贵反应时间,大大降低了碰撞风险。”
车辆调度也彻底改观。“以前是盲派,不知当班司机待命人数,全凭经验或等电话。”王生贵指着屏幕说,“现在用车申请提交后,系统会按时间、类型合理调配,响应时间平均缩短30%,效率提升20%。”
打造人机协同的智慧铁军
今年以来,斜沟矿着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运维队伍,电气服务中心从最初的5人壮大至17人。“从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到运行维护,团队全程深度参与。”梁里鹏自豪地说,“系统由大家亲手搭建,后期故障能迅速定位解决,目标是实现人与智能设备的深度融合。”
随着矿井智能升级,职工思想行动顺势转型。新入职大学生首修变频器、磁力启动器等智能化设备知识,以电气、机电技术打底,上好智能化必修课。通过梁里鹏创新工作室自主培训,一批批智能化人才持续向采掘一线输送;同时组织采掘电钳工实操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促练、促建,提升智能采煤工作面常态化运行水平。
斜沟矿在实践中持续提升智能化水平。2号上舱皮带的轨道式机器人,通过高清摄像头与声音传感器把脉为生产系统问诊。3月份,它成功预警减速机异常,人工检查后更换微小损坏的齿轮,避免了至少3小时的停机事故,按皮带运力估算,挽回约1.5万吨煤炭损失。而这台机器人起初也“水土不服”:因皮带坡度大卡停、4G信号弱导致画面卡顿。设备运维人员通过创造性改进——换轮子增摩擦、升级电机提功率、将通讯模块更新至WiFi6等,让机器人变得收放自如。
以人为本共享智能化成果
斜沟矿抓牢智能化建设“牛鼻子”,坚持顶层设计引领,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当前在建的18503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博采众长:集成18106工作面用光纤电缆提升信息传输可靠性的经验,融合23109工作面用电液控传感器连接千兆网络的实践,迭代优化升级,投产后智能化水平将显著提升。
斜沟矿还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规划建设13采区,深度融合智能综采、掘进、供电、排水等系统,致力于打造全省智能化示范采区,降低薄煤层工作面人员数量,提高开采效率。
“智能化建设不是交钥匙工程。”斜沟矿党委书记、矿长侯利强直言,“我们以服务职工为宗旨,推动成果由全体职工共享,让职工满意度、获得感与智能化水平同步提升。”他在18503安装工作面带班时指出,“尤其是在薄煤层开采等艰苦危险环境中,要以智能化、自动化替代人工,让职工轻松采煤、体面劳动,实现劳动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自2020年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以来,斜沟矿便开启科技驱动转型征程:从建成省内首个高级智能化综采工作面(18106),到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验收,再到顺利通过飞禽走兽老虎机: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一级标准验收。未来,斜沟矿将持续深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夯实科技硬实力,向着更高效、更安全、更具核心竞争力的智慧矿山坚定迈进。
来源:山西焦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