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煤矿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以岗位练兵为载体、以技术比武为抓手,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与“实战化、创新化”的竞赛机制,构建起技能人才培养、传承、提升的完整生态链,为矿井安全生产、智能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以练为基:搭建技能提升“大舞台”LA
“岗位是课堂,实践是教材,成长是目标。”这是王庄煤矿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的核心理念。为破解新员工经验不足、老师傅技能固化等难题,该矿将岗位练兵融入日常生产全过程,明确“全员参与、分层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覆盖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42多个主要工种,形成“矿上搭台、科队唱戏、员工受益”的良好格局。为确保练兵效果,该矿创新推出“每日一提问、每周一培训、每月一考核”机制:岗前仪式上,技术骨干围绕设备原理、安全规程等内容随机提问;周二五学习日,各科队组织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实操”双轨教学,帮助员工查漏补缺;月末,矿技能鉴定小组开展技能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晋升机会直接挂钩,激发员工学习热情。岗位练兵不仅提升了员工技能,更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今年,全矿已累计开展岗位练兵活动200余场,参与员工达3500余人次,员工技能等级晋升率再次提升,设备故障率下降5%。
以赛促学:点燃技能传承“新引擎”LA
如果说岗位练兵是技能提升的“练兵场”,那么技术比武则是检验成果的“阅兵场”。王庄煤矿每年举办数十个工种的技术比武,紧扣设备升级、环境变化等实际需求,在手段、形式、内容上持续创新,让竞赛更贴近实战、更具针对性。随着矿井智能化改造加速推进,传统采煤工艺被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取代,新设备、新技术对员工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为此,该矿及时调整比武项目,新增“智能化设备操作”“远程故障诊断”等内容,将“手动操作”升级为“人机协作”。丰富更新题库内容,覆盖前沿知识。为避免比武“考用脱节”,该矿组织劳模工匠、院校专家联合修订题库,新增智能化控制系统原理、绿色开采技术、安全风险辨识等前沿内容,题库更新率从原来的30%提升至60%。同时,引入“情景模拟题”,例如“在井下涌水事故中,如何快速启动排水系统并组织人员撤离?”“智能化工作面传感器数据异常,如何排查故障?”等,考验员工综合应用能力。引入模拟仿真平台,提升比武科技含量。针对高危、复杂工种,该矿引进模拟实训平台,让员工在接近实战的环境中“身临其境”开展训练。在主通风机司机比武中,选手所面临的模拟操作台几乎接近真实操作台,实训系统可自动对选手的误操作进行报警。该平台投入使用后,员工实操培训效率提升40%,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技术比武的“指挥棒”作用,不仅激发了员工学习热情,更推动了技能传承的“新陈代谢”。在今年全矿各工种的技术比武大赛中,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占比达30%,9个工种的冠军被青年员工摘得,而老师傅们则在“师带徒”考核中荣获“最佳传承奖”,形成了“青蓝相继、教学相长”的生动局面。以传铸魂:凝聚匠心精神“向心力”LA
王庄煤矿深知,技能提升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的传承机制,让老师傅的“绝活绝技”得以延续,让新员工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实现技能与精神的双重传承。制度保障,让传承“有章可循”。王庄煤矿制定《“师带徒”管理办法》,明确“师傅资格认定、徒弟培养目标、考核奖励措施”等内容:师傅需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中级以上技能等级,并通过“理论测试+实操考核+教学能力评估”才能上岗;徒弟培养周期为12个月,其间需完成“技能晋级提升、技术比武中获奖、能够独立处理故障”等目标;培养期满后,矿上组织“师徒同台”考核,对优秀师徒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师傅评优评先、徒弟晋升的重要依据。
匠心引领,让传承“有温度”。在王庄煤矿,“师徒关系”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技能大师任建业带过数十个徒弟,他常对徒弟说:“技术工人不仅要懂技术,更要讲责任、有担当。每一个零件都关系着矿井安全,每一个部位的检修都不能马虎。”在他的影响下,徒弟们不仅学会了“听声音判断设备故障”“看设备说原理”等绝活,更养成了“精益求精、安全第一”的职业素养。创新赋能,让传承“有活力”。为打破“师傅教什么、徒弟学什么”的传统模式,该矿鼓励师徒共同参与技术革新项目,在实践中碰撞创新火花。机电工张旭波与徒弟小王组成的“创新小组”,针对井下皮带输送机跑偏问题,联合研发出“自动纠偏装置”,使皮带故障率下降60%。从“汗水型”到“智慧型”,从“经验驱动”到“创新驱动”,王庄煤矿以岗位练兵为基石、以技术比武为引擎、以师徒传承为纽带,走出了一条技能兴企、人才强企的特色之路。
来源:潞安化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