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煤炭行业下行的严峻形势,唐安煤矿牢固树立“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就是利润源”的经营意识,围绕“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精准施策,推动降本增效工作走向系统化、常态化、精细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以“人”为本激发内生动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唐安煤矿通过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该矿推行的“机电会员评聘”与“机电副队长竞聘”机制,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锻造出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机电队伍,保障了设备安全高效运行,激发人才活力。机电会员每年通过工作实绩、理论考试和竞聘答辩综合评定,入选者享受每月200元津贴,其工作绩效直接与设备故障率、师徒培养成果挂钩。机电副队长则必须从机电会员中择优选拔,形成“技术尖子—骨干人才—管理人才”的良性成长路径。
以“机”为要提升设备效能
设备是煤矿生产的硬件基础。唐安煤矿通过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机电设备包机制”和“岗位运行承包制”,实现设备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覆盖设备从采购、运行、调拨至报废的全过程,实现设备与配件资源共享,显著减少备品配件冗余。“机电设备包机制”将每台设备责任到人,通过季度阶梯式津贴激励包机人员做好日常维护与计划检修。“岗位运行承包制”则强化当班人员的操作责任,对因操作失误导致的事故进行相应处罚。责任到人锻造了包机人和承包人过硬的“三懂四会”技能。三机制协同发力,创造了机电设备年故障影响时间18小时的纪录之最,实现了设备“零故障、零缺陷”高效运行。
以“料”为基严控物资消耗
材料成本在煤矿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且管理难度高。唐安煤矿通过“创新管理+过程管控+循环复用”三管齐下,实现物料成本的有效控制。该矿推行“以旧换新”“修旧利废”“公产‘私有化’”等制度,尤其在易损工具和敏感性材料管理方面成效显著。例如,对氧气、乙炔气表等工具实行周期管理,周期内损坏需自行增补,周期外按“以旧领新”新增在用工具,极大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对铜塑线等敏感材料实行调度室审批制度,杜绝无谓浪费。同时,矿井严格执行废旧材料回收制度,部分材料须按比例交回后方可领新,并经鉴定后拍卖无价值废料,增加营业外收入。1—8月份,通过修旧利废累计节约成本210余万元,复用支护材料5.7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以“法”为纲优化管理工艺
“法”即工艺与管理方法。唐安煤矿通过优化生产工艺、细化管理流程,实现管理降本与工艺增效的有机统一。矿井定期召开“综采放顶煤例会”,科学把握“原煤放顶”与“见矸封顶”的平衡点,提高回采率和煤质。推行“过无炭柱煤矸分运分选办法”,实现构造区煤矸分装、分运、分储,保障煤炭优质优价。每月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通过“五率一比较”全面分析材料计划、结算、消耗等环节差异,对异常数据问责到人,推动成本精细化管理。在节能方面,矿井大量应用变频技术,节电5%—10%;并依托电价峰谷时段差异,优化排水时间,实现“避峰填谷”,有效降低电力成本。
以“环”为先营造创新氛围
在国家环保和政策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唐安煤矿积极推动创新文化落地,通过制度引导、全员参与、引进“三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经营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矿井出台《创新管理办法》《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等制度,将创新与建议纳入常态化管理,年终根据实际效益进行评选奖励。近年来,涌现出如“U型通风抽采技术”“125521隐患排查工作法”等多个优秀创新项目,有效解决了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煤矿积极推进技术升级,如将燃气供暖改造为集中供暖,年节约费用100万元;投用自动清仓机、巷道修复机等新设备,工效提升最高达50%,显著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安全性。
唐安煤矿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精益管理、创新驱动、全员参与,传统煤矿企业才能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行稳致远,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来源:兰花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