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取胜 提升煤炭“含金量”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近年来,古城煤矿秉持“质量第一,客户至上”原则,统筹生产、洗选、检测、销售全流程,以精准化管控、智能化手段、系统化服务,稳步提升优质煤炭品牌竞争力。
精准预判 织密“防护网”
“提前掌握煤层赋存规律,才能从根源上规避质量隐患。”古城煤矿煤质科科长朱密田介绍。该矿构建煤炭质量预测预警机制,将管理“关口”前移至生产源头之前。
在井下工作面圈定阶段,制定《圈定工作面超前取样管理办法》,对工作面端头及端尾两巷平行钻孔统一编号、规范取样,建立专项档案,为后续配采规划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每周五,煤质科汇总综采队放煤量、选煤厂洗选参数、地测部地质变化等数据,编制《煤质周预测预报报表》,精准研判未来1-2周煤质变化趋势,提前制定调整放煤参数、优化开采顺序等管控措施。
在日常生产中,《综采工作面影响煤质因素情况台账》实时记录煤厚变化、夹矸含量等动态;遇断层揭露、过空巷等地质突变,综采队1小时内向煤质科汇报,应急管控迅速启动。在此基础上,构建预警体系明确毛煤含矸率、商品煤灰分等核心预警指标及阈值,构建“隐患识别——预警发布——措施制定——落实跟踪——隐患消除——预警解除”全流程预警体系。今年二季度,井下综采工作面曾出现灰分波动较大的情况,煤质科通过内部信息平台1小时内发布预警,联合综采队调整单刀放煤量、选煤厂优化洗选流程,一个圆班内使指标回归正常范围,有效避免了质量波动。
严抓紧盯 把牢“质量关”
在古城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量质匹配”成为放煤作业的核心准则。煤质科每5天开展一次工作面煤层煤质采样检测,结合《刀煤产量——灰分数据——商品煤热量关系表》,计算并下达单刀放煤量控制值;每日核算实际放煤量,确保“放煤量”与“煤质”精准匹配。同时,联合调度室,实行“每班首尾重点巡查”,杜绝“多放、少放、补放、收放”等违规操作,保障放煤均匀性。
针对主煤流沿线管控,古城煤矿严格执行《主煤流查处皮带上杂物激励考核办法》,严控水煤、铁器、大块矸石及杂物混入;特殊时期启用井下煤仓及地面储煤设施,落实“分仓放煤、分仓储存”,从运输环节保障煤质纯净。在洗选环节,选煤厂坚持“以销定洗”,每日对接销售部调整生产方案,定期开展原煤可选性分析,优化重介密度、浮选药剂用量等关键参数;在线灰分仪24小时实时监控,每季度校准确保数据准确率≥95%,实现洗选过程“精准调控、实时纠偏”。
采制化环节的“标准化”是质量检测的“最后防线”。该矿制定《煤炭采样作业标准》,明确原煤、洗选产品、商品煤等不同环节的采样时间、频次、点位;采样人员持“煤质采样资格证”上岗,商品煤采样实行“双人见证+视频存档”,制样全程视频监控。化验室设备每年经第三方强制检定,每月由专人自校,灰分、水分、热值等指标检测实行“平行双样”,误差超范围立即重测,确保化验报告8小时内出具、数据误差符合国家标准。
闭环管理 构建“生态圈”
“每日7点看前一日煤质报表,16点查当日实时数据,生产调整心里有数。”综采一队队长张磊打开手机上的煤质报表说道。该矿建立“每日双报”机制,通过电脑端、手机端同步推送煤质数据至管理群及矿领导;搭建“煤质信息共享中心”,整合生产管控、洗选参数、销售反馈等数据,为生产优化、销售决策提供支撑。煤质科每日分析煤质偏差原因,每周绘制灰分、硫分、热值等趋势图,每5天优化综采队单刀量控制值,选煤厂根据原煤变化实时调整工艺,实现“数据驱动精准管控”。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每周回访重点客户,每月全覆盖回访,建立“煤质服务快速响应通道”,客户咨询2小时内初步回复,24小时内提供解决方案。每季度组织“矿方-客户-第三方”化验数据比对试验,统一检测标准,减少纠纷隐患;遇客户投诉,4小时内成立专项小组核查,72小时内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客户对煤炭产品的满意度达98%以上,优质煤销量同比增长15%。
为保障质量管理落地,该矿依据《煤炭产品质量管理办法》,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对精煤产率稳步提升、煤质长期达标的运营单位给予奖励;对喷吹煤灰分超标、私自调整生产工艺等行为,处罚并连带追责。通过奖优罚劣,形成“人人重质量、处处抓质量”的良好氛围。
来源:潞安化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