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位于黄土高原边缘,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脆弱。
作为矗立在毛乌素沙地上的现代化矿井,陕煤集团曹家滩矿业公司既承载着能源保障的使命,更肩负着守护脆弱生态的重任。
近年来,曹家滩矿业公司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生态理念为墨,探索出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并行的绿色发展路径。
坚定“护绿”,弥补生态短板
走进曹家滩矿区,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这是曹家滩矿业公司坚定“护绿”的成果。
针对沙地水资源短缺、生态承载能力弱等实际情况,曹家滩矿业公司实施疏干水调节池项目,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既满足矿区用水需求,又为沙地增添一抹灵动绿意,成为脆弱生态区“治水护绿”的典型范例。
“毛乌素沙地经不起破坏,我们必须加大投入、科学治理,弥补生态短板。”曹家滩矿业公司生态环保部门负责人张乐介绍道,“我们累计投入5.73亿元专项资金,在2.4万亩沙化土地上推进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建成4.48万米灌溉管网和6.8公里防火通道,让8925.58亩曾经裸露的复垦区重新披上绿装。”
针对沙地生态系统脆弱、修复难度大的特点,曹家滩矿业公司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设立生态修复基金池,累计计提21.07亿元,构建起“治理、管护、提升”长效机制。其中,应用红土垫层再造技术,解决了沙地土壤保水保肥难题;应用浅表含水层修复技术,改善了区域水文条件。该公司生态修复案例作为陕西省唯一代表入选《全国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多年来,曹家滩矿业公司坚持“生态修复+土地复垦利用”模式,将生态修复链条从末端治理向源头保护延伸,通过地貌重塑固沙、土壤重构改良、植被重建固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逐步增强沙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走出一条煤炭开采与生态治理协同推进的主动型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采空区土地治理面积1.3万余亩,修复修建林业生产道路和乡村道路18.3公里,恢复耕地200余亩、防风林带800余亩。
精准监管,守护脆弱生态
在生态脆弱的毛乌素沙地,任何一点生态扰动都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曹家滩人深知,建设绿色矿山不仅要增绿,更要减污,要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实现能源开发。
走进曹家滩矿业公司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井下瓦斯浓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数据实时更新。这是该公司以先进技术严控污染、守护脆弱生态的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曹家滩矿业公司,5G网络覆盖井下,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坚守岗位,精准监测安全与环境指标,避免人为作业影响地下生态;精准开采系统将煤炭回采率提升至98%以上,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浪费和煤炭开采对地层的破坏;全封闭式储煤场搭配智能喷雾系统,从源头上杜绝扬尘污染,让矿区空气始终保持清新。
百米井下,全国首个零碳辅助运输系统稳定运转,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超万吨。在生活区域,矿区生活热水系统提升项目彻底解决了非采暖季锅炉间断性启停带来的设备安全隐患与环保指标超标风险,每年减排氮氧化物2500千克、二氧化硫550千克、颗粒物150千克。
为防止煤矸石在风沙作用下造成二次污染,曹家滩矿业公司主动推进采空区煤矸石充填技术研究,建立煤矸石注浆充填站,采用“两级破碎+一级球磨+地面泵送”新技术、新工艺,使采空区充填系统具备每年200万吨的煤矸石处理能力,实现固废“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终端消化”。该公司应用采空区煤矸石充填技术以来,累计消化固废90余万吨,为脆弱生态区矿山固废处理提供了新路径。
目前,曹家滩矿业公司建成了工业固体废物智能化物联网综合管控平台,构建起“机防为主、人防为辅”的环境监管新体系,成为陕西省榆林市首家将固体废物管理从传统“结果检查”转向“过程管控”的企业。
共享红利,筑牢生态根基
“以前毛乌素沙地风大沙多,出门都得裹严实;现在走在矿区,全自动喷雾降尘装置让空气越来越好,满眼都是绿色,日子舒心多了。”曹家滩矿业公司一位职工谈起矿区环境变化时说。
该公司智能降尘系统可实时监测空气温度、湿度、气压、细颗粒物等指标,精准管控空气质量;同时,利用风井场乏风余热资源,以空气热源替代传统燃煤锅炉,逐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如今,漫步在曹家滩矿区,两季有花、四季常绿,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美陈廊道点缀其中,林在矿中、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美景跃然眼前。
凭借绿色矿山建设的扎实成效,曹家滩矿业公司先后获评陕西省绿化模范单位、入选陕西省省级绿色矿山名录(第一批),荣获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先进单位、榆林市生态环境绿色标杆企业等荣誉。
另外,该公司还建成了西北地区首家煤矿大型沙地生态修复试验基地,累计恢复采动影响面积1.6万亩。
来源:中国煤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