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米井下的采煤机沿着数字轨迹自动切割,5G+自动化放煤系统在地面集控室便可精准操控,VR培训让矿工在虚拟巷道体验应急处置……在同忻矿,一场关于“人”与“智能”的携手共进正在生动上演。从传统矿工到智慧矿山的“数字操盘手”,该矿职工以技能迭代打破转型焦虑,在智能时代稳稳捧牢了属于自己的“智慧饭碗”。
从“怕机器”到“控机器”:
老技工的智能突围
“张师傅,您这风机切换开关试验台又升级了?连进口设备的参数都能校准了!”在电气队检修车间,年轻职工围着一台锃亮的设备啧啧称奇。设备旁的张海斌,黝黑的脸上绽出腼腆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位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土专家”,曾对着满是英文的智能设备说明书愁得彻夜难眠。
2020年,同忻矿启动首批智能化工作面改造工作,张海斌所在班组迎来了全套进口智能液压系统的落地应用。第一次面对带触摸屏的操作台,他握着鼠标的手直冒汗:“以前修设备靠听声、摸温、看磨损,现在全是数据、代码,感觉像要重新学一门手艺。”更让他焦虑的是,队里分配来的研究生徒弟王亚军,理论扎实却缺乏实战经验,师徒俩对着设备面面相觑。
转机始于矿上推行的“契约师徒”制度。党支部书记三次找张海斌谈心:“您带他练实操,他帮您啃理论,这叫优势互补。”签订带徒契约当天,张海斌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不能让机器把人淘汰了。
从此,师徒俩成了检修车间的“最佳拍档”。王亚军翻译英文手册,张海斌带着他拆解设备;遇到参数调试难题,就泡在智能化创新工作室与杨继彪等技能大师一起推演。三个月后,他们联手改造的风机切换开关试验台,让智能保护定值参数调试效率提升20%。当张海斌能熟练调出设备故障代码时,王亚军也能凭听声判断液压阀的磨损程度了。
“现在我敢说,这些智能设备的‘脾气’,我摸得比厂家工程师还准!”张海斌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在同忻矿,像他这样的老技工有200多位,通过“契约师徒”“青老互促”等机制,全部掌握了至少两项智能化操作技能,其中17人还成了智能设备改造的行家里手。
从“井下干”到“屏上管”:青年技工的技能跃迁
“8210工作面放煤参数已优化,当前回收率提升8%。”在同忻矿地面集控中心,青工张鑫轻敲键盘,屏幕上的工作面三维图实时刷新着数据。这位曾经的井下放煤工,如今每天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在办公室“指挥”井下生产,成了同事们羡慕的“智能指挥官”。
2022年,该矿推行5G+自动化放煤系统,张鑫和另外3名放煤工面临转岗。“以前一个班要在工作面弯腰操作上千次,现在坐在电脑前就能完成,可这技术门槛太高了。”第一次参加培训时,看着满屏的数据流和操作指令,张鑫打了退堂鼓。
矿上早已考虑到这点。智能化工作室带头人陈军带领团队,把放煤工艺拆解成“看煤层厚度调角度”“观矸石含量控速度”等8个实操模块,用VR设备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放煤场景。张鑫每天在虚拟工作面练习,师傅杨继彪在一旁实时指导:“你看这组数据,当顶煤硬度系数超过3.5时,就得放慢放煤速度……”
三个月后,张鑫不仅能熟练操作自动化系统,还摸索出“动态追煤”操作法——通过分析实时传输的煤流图像,提前0.5秒调整液压支架角度,使每班多回收原煤100多吨。在去年的技术比武中,他操作的智能放煤系统创下连续12小时零误差的纪录,被评为“智能设备操作能手”。
“以前靠力气吃饭,现在靠脑子挣钱。”张鑫的经历不是个例。该矿通过“理论+VR实操+现场跟岗”三阶培训,已培养出136名智能放煤工、掘进机远程操控员等新型岗位人才。他们中,既有像张鑫这样的转岗职工,也有像梁月伟这样的大学生“创新小将”——这位从综采队走出的调度室主任,通过改造综采设备循环冷却水系统,每年为矿上节约200万元,成了智能技改的“排头兵”。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创新平台的聚变效应
“关昕宇,你那套液压系统降温方案,能不能用到掘进机上?”“苏正友的水冷散热技术,或许能解决这个难题。”在同忻矿“青年创客联盟”的周末研讨会上,8名技术骨干围着黑板上的创新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这样的场景,已成为矿上的新常态。
去年夏天,持续高温让装车液压系统温度逼近临界值,运销站技术主管关昕宇急得团团转。联盟里的老大哥、运销站副站长苏正友看到他的求助信息,带着水冷式散热系统的设计图纸赶来。两人联手改造,不仅让系统温度降了下来,还总结出《液压设备高温预警处置手册》,在全矿推广。
这个2020年诞生的创新平台,如今已集结起一支实力雄厚的技术队伍:35名高级工程师、280名工程师与317名助理工程师各展所长,按采煤、掘进等6大专业分组攻坚。矿上不仅为他们配备智能化工作室,还推出创新积分制——破解一个难题积10分,成功申请一项专利积50分,这些积分可兑换培训深造名额,也能成为评优评先的重要“筹码”,让创新活力在激励中持续涌动。“以前搞技改是‘单打独斗’,现在是‘集团作战’。”联盟成员胡晋祥深有感触。这位运销站电气班班长,曾因冬季防冻液池清理难题愁了好长时间。加入联盟后,他和通风部、机电队的同事跨界合作,发明出“防冻废液自动清理装置”,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申请了国家专利。如今,他的“斜杠履历”上又多了“创新工作室骨干”“党员标兵”等头衔。
据统计,“青年创客联盟”成立以来,该矿技术人员共完成创新课题115项,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在劳模创新工作室、运销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的联动下,该矿形成了“人人可创新、创新助人人”的生态——李波涛改造的中心刮泥机,每次检修可节约3万元;杨继彪团队研发的转载机维护技术,让断链事故下降70%;就连污水处理厂的老师傅王德贵,也在徒弟小张的帮助下,把“六勤工作法”升级成智能巡检程序。2024年以来,该矿涌现出“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多场耦合致灾机理及协同控制”“同忻矿精煤仓下给煤机防堵塞治理技术研究”“于大同矿区千万吨矿井地面煤流系统漏煤筒缓冲设计的研究——四级缓冲组合+流线型设计”等优秀科技成果16项。其中,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
从“本领慌”到“技能强”:制度托举的成长之路
“这次竞聘,我选智能巡检岗!”在同忻矿岗位竞聘会上,洗煤一厂的王师傅举着报名表,语气坚定。去年,他还在为智能压滤系统的操作发愁,如今已能熟练调试五大智能控制系统。
这份底气,来自矿上构建的“培育——使用——激励”全链条机制。新员工入职先建“成长档案”,组织人事、人力资源等部门联合技术骨干“会诊”,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在职员工每年有对应岗位要求的强制培训,内容从VR安全演练到智能设备运维,考核合格方能上岗;技术人才享受“四个有”待遇——有岗位津贴、有晋升通道、有创新奖励、有荣誉表彰。
综采队青工王晋杰就是受益者之一。入职以来,他在“师带徒”机制下快速成长,不仅成为智能化工作面的技术骨干,还光荣入党,获得“飞禽走兽老虎机:能源系统劳动模范”称号。“矿上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技术骨干发展成党员,我们干起活来更有劲头了。”王晋杰说。
如今的同忻矿,“技术明星”成了最亮的星。矿里的广播、简报开设“人才事迹专栏”,LED屏滚动播放技能大师的成长故事;每次的“劳模大讲堂”总是座无虚席;连食堂的电视也都在播放智能设备操作教程。
从“怕被机器取代”到“玩转智能设备”,从“单一技能”到“一专多能”,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新”,同忻矿的员工们在智能化浪潮中完成了蜕变。当智慧矿山的蓝图徐徐展开,这些手握“金刚钻”的矿工们,用技能为笔、创新为墨,标注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注脚。正如从“菜鸟”逆袭成“装车能手”的转岗职工张志强所说:“时代在变,但只要肯学肯干,就没有端不稳的饭碗。”
来源: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