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查隐患,头绪乱,现在好了,网格责任清单清晰标注着每条巷道、每台设备的责任人,可以说,‘一张网’清单在手,安全监管真正穿透到了‘神经末梢’。”安监处负责人杜向阳介绍说。今年以来,常村煤矿积极探索创新,以网格化包保为核心,精心打造全覆盖网格化“一张网”清单,为矿井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入格:从“模糊存在”到“精准监管”“责任边界不清,遇到问题容易推诿。现在各采区、各巷道甚至一个小小的电气开关都责任到人,想推也推不掉。”安全调度科科长王飞指着动态更新的“网格化包保清单”说。这份清单将全矿精准划分为613个网格区域,其中,井下412个、地面201个。每个网格区域不仅清晰明确了责任队组,还实现了各专业包保的全面覆盖,确保管理无死角。在此基础上,各责任队组进一步对区域内的设备、设施、管道等进行精细化拆分,将每一项具体责任明确到对应的岗位人员,形成了“网格到队组、责任到个人”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常村煤矿创新构建的这张“安全责任网”,以“网格定位、设备定置、人员定责”为原则,将全矿安全责任划分为七级网格:矿领导包保系统、科室包保专业区域、队组包保责任区、岗位包保设备设施,安监处与安监大队则分别承担全域监管与动态跟班监管责任。从矿长、党委书记分片包保井上下,到一线职工对开关、管路等具体设备的“实名认领”,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安全责任新格局。为杜绝责任悬空,该矿制定了严格的科室网格人员履责标准:采掘工作面包保人员,每月全覆盖检查不少于2次,每次驻足时间不少于30分钟;系统巷道及其他地点包保人员,前往所包区域全覆盖巡查不少于1次;每旬必须参加1次包保队组岗前仪式;每月需与队长、书记、对口专业副队长及一名职工开展谈心谈话。“网格化管理让每个管理者脚下有‘责任田’,肩上扛‘硬指标’,倒逼安全管理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治理。”安全副总工程师赵文金说。
动态闭环:从隐患溯源到激励返还 在常村煤矿安全信息室,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隐患闭环管理流程。安全调度科工作人员李建刚轻点鼠标,一条皮带保护失效的隐患信息瞬间定位到包保责任人,整改倒计时随即启动。“我们的‘网格化包保’不是空中楼阁”,李建刚指着数据平台强调,“每一处隐患都精准绑定到具体网格,整改过程全程留痕,责任清晰可溯。”该矿将“六查”工作法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形成“清单检查、溯源追责、闭环管理”的安全管控体系。副队级及以上人员下井必须按照“六查”工作检查清单,对表检查、照单溯源,实现隐患排查从“经验判断”向“对照标准”转变。例如,在综采工作面,安监人员巡查发现皮带扣损坏程度达到30%。通过“隐患部位”“隐患类型”的划分界定,将其定性为“典型隐患”。溯源过程中,不仅对皮带司机、机电维护工、当班队干等网格包保人进行责任追究,还要逐层追溯至队组管理责任,包含日管理制度不落实、技能培训不到位、三级巡查不执行及业务科室区域网格包保人员监管缺失等责任。这正是该矿网格化管理的核心要义:不仅要管住“现场的事”,更要厘清“管理的责”,让“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从理念落地为“隐患可追溯、责任可倒查、改进可闭环”的实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网格化包保带来的变化。以前安全管理存在一些盲区和薄弱环节,现在通过明确的包保责任,每个区域都有人负责,隐患排查和整改更加及时有效。”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人郭晓明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该矿创新的“隐患抵押罚款返还”机制。当月典型隐患考核的执行部门,下个月本部门未查出队组同类型隐患的,对上月典型隐患罚款全额返还;重大事故隐患被考核单位连续3个月未发生该类型隐患的,给予全额返还;静态重复隐患罚款以队组下月度该项类型隐患下降比例完成情况,酌情给予返还。“过去罚了就没了,现在只要隐患管得住、控得了就能‘赎回’,大家查隐患、整改隐患的劲头更足了!”综掘三(2)队队长杨健深有感触。这种“有罚有返、奖罚分明”的闭环机制,有效激励网格责任主体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一张网”清单,不仅兜住了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更在全员心中树起了一道无形却坚固的盾牌。随着“网格化包保”体系的日益完善,“人人都是安全员”在常村煤矿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安全治理格局深刻变革的真实写照。
来源:潞安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