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黔西高山煤矿作为省级智能煤矿示范建设矿井,抢抓重大政策机遇,锚定“智能矿井、智慧矿山”建设目标,加大资金投入,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以“人防+技防”协同发力,构建全域覆盖、实时响应的智能监管网络,为矿井安全高效发展注入“智慧动能”。走进高山煤矿信息化调度中心,智能监控大屏宛如“数字指挥舱”,井下生产动态、设备运行数据一目了然。轻点触控屏,采煤工作面、运输巷道等场景瞬间切换,实现了“一屏观全局,一键连现场”。
“我们秉持‘系统智能化、智能系统化’理念,打造‘一张图’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安全生产、通讯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核心系统,实现重大风险智能预警、生产流程动态管控、经营决策精准研判。”黔西市高山煤矿机电副总何春作介绍。
与此同时,智能化建设向全流程延伸,10余个生产辅助系统、5个机房硐室完成自动化改造,通过远程集中控制减少岗位人员120余人,矿井生产效率与安全系数双提升。
何春作说:“矿井从开展智能化建设以来,实现固定岗位工减员60人,采煤工作面减员45人,机掘工作面减员23人,每年减少人工工资投入约1000万元。同时,也缓解了矿井招工难的问题。”
面对井下复杂的作业环境,高山煤矿以科技为“利刃”,破解安全监管难题。在煤矿的巷道深处,200余台高清防爆摄像头如“电子哨兵”般伫立,24小时智能摄像头如同“千里眼”,精准捕捉作业细节。依托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加大“三违”行为监控监测,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我们通过设立基层区队视频监控分平台,配备专职监控员,对作业规范、隐患排查等情况开展‘云端巡查’。”黔西市高山煤矿安监部部长吴辉介绍,从传统人工巡查到“人机协同”,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干预,智能监控推动安全管理向“全流程、无死角”迈进,让标准作业成为全员行动自觉。
在煤矿的掘进工作面、皮带运输线旁,基于人员定位与红外感应技术的防护系统,如同隐形“安全卫士”,一旦作业人员误入危险区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联动设备自动停机,实现“发现-预警-处置”全链条防护。
黔西市高山煤矿机电部副部长葛桂林说:“我们科学划分预警区域,在30余个关键作业点部署智能电子围栏设备,通过‘语音警示+设备闭锁’双重防护,从源头阻断风险。”
高山煤矿是贵州省实施“西电东送”重要战略的配套煤矿,于2013年7月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矿区面积7.2554km?,地质资源量6577万吨,主采煤层为4#煤和9#煤。
近年来,煤矿聚焦智能化建设,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使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迈进,逐步形成“用人少、用时短、效率高、安全好、质量佳”的建设成果,将智能化与煤炭开采工艺、装备、管理等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矿井高质量运行。
“我们将按照‘人员减负、远离危险,技术可行、经济适用,示范先行、典型引领,巩固提升、常态运行’的建设原则,持续深耕智能化建设,探索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应用,全力打造‘预警无盲区、管控全时段’的智能矿山,为安全生产筑牢科技堡垒,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何春作介绍。
来源:黔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