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余吾煤业公司综掘三队在公司党政的大力支持,各生产业务科室的全力配合,以及全队成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在S1306高抽巷掘进施工中,单日进尺均保持在10.8米以上,最高日进尺达到了13.2米,全月总进尺达到了356.6米,成功刷新了该公司岩巷掘进单月进尺纪录。
提前谋划定方向 分秒必争提效率
5月下旬,当巷道抵达层位并完善各系统后,余吾煤业公司综掘三队便着手筹划高产高效掘进。
该队组织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召开专题会议,为6月份生产“排兵布阵”,生产副队长统筹生产组织与人员调配,机电副队长主抓设备检修,技术副队长负责层位管控与坡度调整,党支部纪检委员负责各项激励政策的监督落实,各跟班队干在监管安全的同时配合班组长推进生产,全体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全力为安全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这种‘压担子、明责任’的管理模式,让每位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我们的高产目标筑牢了管理根基。” 余吾煤业公司综掘三队队长张晓佩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该队积极优化生产组织,0点班与4点班全力投入生产,8点班则生产与检修并行,将静态检修时间严格限定在10:30-14:30,确保15:00前开机,静态检修时同步开展支护,实现24小时“不停机”作业。现场管理更是以“分秒”为单位精准把控,从割岩到支护,每个环节都设定时间标准,超时即复盘整改。为缩短生产班准备时间,该队安排上一班皮带司机与干粮工提前为下一班备齐支护材料,让生产班人员接班后可直接投入作业,彻底告别“各干各、干完等”的低效模式。
技术护航控层位 小改小革解难题
施工期间,余吾煤业公司生产科及地测科安排专人对现场进行调研,测量相关数据并结合其他巷道掘进经验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同时,综掘三队组建了技术小组,由技术副队长与大学生骨干构成,确保巷道按设计层位精准掘进。
早在巷道穿层期间,小组便安排专人在S1306回顺向顶板打探眼,结合每班锚索眼施工记录的顶板岩性数据,精准锁定软岩层位,为全月巷道始终处于软岩环境奠定基础。掘进过程中,技术员对邻近已掘的S1306回顺整条巷道进行坡度测量,结合巷道剖面图提前标记变坡点,并在巷道实际掘进临近变坡点时提前预警,实现坡度的“平滑调整”。
“我们综合分析了前期的岩性和坡度测定数据,通过严格控制迎头煤线距顶板距离、每个循环实时汇报数据并进行动态调整,有效保障了高效掘进。”综掘三队党支部书记田文龙在采访中说。
该队严格落实设备包机责任制,在原有日检项目基础上,针对设备薄弱点新增多项检查内容,强化日常巡检与保养。并为生产班配备跟班检修工,利用支护间隙对设备“查漏补缺”,最大程度减少停机时间。面对机组运行油温持续偏高的难题,检修班员工通过增加回油冷却器、改造截割电机冷却水管路、优化冷却排水系统等一系列“小改小革”,成功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保障了巷道大坡度下山掘进设备的正常运行。
激励机制燃斗志 人才培育强根基
从6月份的第一天生产开始,综掘三队安排生产副队长每日对各班组生产组织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复盘分析,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下一个圆班。
同时,开展班组对标活动,通过宣传优秀班组的先进经验,推动各班组在支护、割岩等环节互学互鉴。以支护为例,各班组通过经验分享,将2排支护时间缩短至1小时50分钟,较以往提升近30分钟。此外,该队创新制定“正规循环激励制度”,生产班单班完成4排支护可获单独奖励,检修班保障8点班准时开机且全月无机电事故也有相应奖励,更推出“圆班完成10排奖励全体掘进人员”的政策,彻底打破班组间的“壁垒”,形成协同共进的良好氛围。
高产期间,该队坚持“两头”施工模式,在新工人管理上推行“新老搭配”,每班按4名老工人带4名新工人的配置开展工作。前期扎实的新工人培养工作成效凸显,新工人在较高强度生产中不仅未拖后腿,技能水平与工作积极性更是显著提升,涌现出多名可独立上岗的新工人,为后续双掘进头施工储备了人才。
“我队始终坚守‘安全第一’原则,全月未发生1起‘三违’现象,通过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及时排查治理隐患,实现了安全与高产的‘双丰收’。”张晓佩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综掘三队坚持“安全、正规、有序”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公司各项决策部署,积极组织、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全面推动生产组织优化提升,岩巷掘进单月进尺实现新突破,为矿井采掘平衡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潞安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