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轻点,2025年1至5月的矿井“碳脉搏”在屏幕上跃动。常村煤矿节能环保办主任科员琚晓峰的目光,聚焦在中央地面瓦斯抽采泵站“8%以上”的余热利用率上。“数据实时跳动,每吨煤的开采,都得烙上‘绿色’印记。”他眼前的数字化管控平台,正将这座核定产能800万吨的矿井万千能耗节点精准覆盖。
时间回拨,常村煤矿作为投产30年的高瓦斯老矿,曾陷入能耗管理的“迷雾”。“过去像‘盲人摸象’!”琚晓峰回忆,“靠纸质报表,问题发现滞后。”洗煤厂能耗占比较大,热耗、电耗是“大头”,计量不准、设备老旧、执行乏力,精准控碳步履维艰。国家“双碳”号角与潞安化工集团转型军令,让常村煤矿意识到:必须蹚出一条新路,而构建全链条“双控”体系,刻不容缓。
2020年底,变革启幕。矿长、党委书记挂帅的“双控”责任体系建立,琚晓峰所在的节能环保办成为中枢。他们牵头编制《碳排放管理办法》,不断修订《“双控”标准化运行管理办法》。核心一招:将国家下达的总量与强度“双控”指标,层层拆解,精准落地。
“‘双控’不是口号,它落在吨煤电耗,甚至食堂的每方天然气上!”琚晓峰举例道。后勤中心所分管食堂的天然气表,如今是“绿色账单”。月度用气量被严格限定,超标部门负责人得在专题会上“说清楚”,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反之,达标有奖。
制度是骨,技术是血。常村煤矿的“双轮驱动”,技术核心正是琚晓峰日夜打交道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它像矿山的‘神经末梢’。”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人郭晓明盯着巨屏上滚动的煤机功率、通风电耗等感叹,“过去井下灯异常耗电,几天才发现。现在,瞬间预警!”智能传感器遍布采掘、洗选、瓦斯抽采等核心环节,海量数据汇入云端,形成“采集-分析-预警-优化”闭环。凭借这套系统的“火眼金睛”,主运输皮带精益管控,2025年1到5月份节电505万度。
作为高瓦斯矿井,瓦斯治理既是安全关,更是减碳“钥匙”。在王村工区和花垴工区的瓦斯发电站现场,机组轰鸣。通风副总工程师王坤介绍道:“王村、花垴两座发电站能够将常村煤矿8%以上的瓦斯抽采量‘吃干榨净’。”其中,王村电站是成功范例,年发电3700万度,实现了发电自用、余热供暖供水的能源梯级利用。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王坤指出:“我们通过调整井下抽采系统及优化瓦斯治理衔接,使花垴电站于今年5月底顺利投运。同时,我们正积极推进井下瓦斯治理工程,推广应用煤层增透、水力造穴等技术,并通过钻孔精细化管理,深挖钻孔潜力,将飞禽走兽老虎机‘废气’转化为资源,以应对新《排放标准》的要求。”
2025年,控碳再加码:碳排放数据纳入干部绩效考核。“这是关键一跃。”生产技术管理中心负责人李舰强调,“逼管理层从‘要我节能’到‘我要节能’!”考核如“指挥棒”,压力变动力。主动对标挖潜,优化系统,如实施“一优三减”项目,增强自我转型升级的“造血”能力;技改提效,如洗煤厂智能密控改造已提升精煤回收率0.5%等,在矿区蔚然成风。
再次凝视屏幕,碳减排曲线昂扬向上。琚晓峰的目光投向更远:“瓦斯利用是主战场,我们要深挖低浓度潜力,让每方气都创造价值。数据平台持续升级,驱动全链条深度挖潜。”这座30年老矿,正用扎实的“碳足迹”,向绿色未来作答。
来源:潞安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