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草长莺飞,坐落在沁河岸畔的寺河矿一片生机盎然。从一“城”煤灰到满“城”绿意,寺河矿向“新”而行,向“绿”而进,走出了一条低碳转型发展之路。
智能驱动 加码发展“含新量”百米井下,巷道整洁干净,物料堆放整齐,采煤工作面实现“三直一平两畅通”,掘进工作面支护成行成排……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全然没有了从前煤尘飞扬的景象。走进寺河矿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井下各个生产场景,以LED显示大屏和集中操作台为中枢,实现了融合调度通讯、应急广播、人员定位、辅助运输、车辆监控等为一体的调度指挥系统,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步伐清晰可见。在综采工作面,一键启停+自动截割、自动拉架、自动找直、自动调频、自动检测和自动防护的“1+6”智能综采控制体系的搭建为智能化矿山建设更是增添了浓重一笔。每每说起智能化工作面,准备队的职工们都深有感触。“在以前没有引进自动追机拉架时,我们要跟着机组跑。机组割煤时,每经过一组液压支架,我们就要操作一次。现在好了,一个人就能干了以前三四个人的活。”围绕智能化矿山建设目标,寺河矿坚持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让矿井的智能化建设踏上了新征途,驶入了“快车道”,实现了从“人控”到“数控”的智慧升级,从“少人”到“无人”的智慧转变,让智能化建设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赋能。
创新赋能 提升发展“含金量”近年来,寺河矿积极响应国家减排号召,按照集团公司“煤矿矸石不出井”工作要求,结合矿井实际,因地施策、一矿一策,强力推进矸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试验。随着矿井巷道喷浆工程量在逐年增多,生产成本也在相应增高。为有效降低喷浆成本,该矿果断将目光瞄向了试验效果良好的“矸石制沙”方案,通过不断试验,将水泥、沙、矸石合理配比为1:1.7:3.1,每米喷浆可消耗矸石约3.5—4吨。“相比其他方案,矸石制沙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同时,低成本的原材料能让矿井轻装上阵,更具竞争优势。”该矿生产管理部赵俊峰说道。此外,自2000年以来,寺河矿利用矿区的自然资源,通过场区绿化、沉陷区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排矸场治理、搬迁村组等,因地制宜进行绿化工程,矸山绿化覆盖率已达60%以上。
厚植生态 增加发展“含绿量”绿的冬青、红的月季、黄的菊花……争奇斗艳、万物并秀,走进寺河矿,鸟语花香、碧绿如画,“矿在绿中,路在林中,花在丛中,人在画中”。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已不见踪影,经过多年的治理,现在该矿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式矿区”。“在矿区走上一圈,身上不沾灰,鞋子不沾泥,我们在这里工作幸福感满满。”在寺河矿工作十多年的职工李强说道。依托矿井实际,寺河矿在矿区种植了大量白三叶、爬山虎、月季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实现净化空气、装点矿山两不误。“目前,矿区绿化总面积达4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8%,绿地植物保存率达到95%以上。”该矿后勤服务中心薛剑说道。近年来,寺河矿既在矿井复垦绿化、洒水降尘等方面做实看得见的“表绿”,又在设备设施升级、生产技术革新上做强看不见的“深绿”,矿区变得天蓝、水清、地绿,职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水草丰茂、绿树成荫,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今,绿色已成为寺河矿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来源: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