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河矿按照集团公司2025年第一批“四新”推广项目要求,积极推进三维透明地质建模、护盾式掘锚钻一体化成套设备和矸石综合利用三个重点项目,不断提升矿山的“科技感”和“环保值”,加速赋能矿井高质量发展。
01“数字孪生”让矿井会“说话”
通过3D建模,整个矿山变成一个可以旋转、缩放的3D模型,鼠标一点,岩层、巷道、采面的信息立刻跳出来。目前,寺河矿按照“整体布局、分场景建模”的思路,针对全矿井上下按照分组建设、分布实施方式开展的三维透明地质建模工作已初见成效。其中,工业广场模型已具备自动漫游功能,可直观展示工业广场布局与环境。全矿井基本模型已完成主要地质要素的构建,支持交互操作,点击相应要素即可查询具体信息,极大提升了地质数据的查询与分析效率。精细化模型方面,该矿西井W2307、W2308两个采掘工作面的精细化建模工作已基本完成。“以前查地质资料得翻图纸、跑现场,现在鼠标一点,所有数据一目了然!”项目参与者,该矿地测管理部测量组组长齐跃波边演示边笑着说。目前,该项目技术团队正在围绕“精准透明”,开展各系统数据接入、操作界面优化及各场景动态建模工作。 “今年6月就能试运行,年底全面上线。以后矿工兄弟下井,就像有了‘地下导航’,安全又高效!”齐跃波信心满满。
02“钢铁侠”掘进机器人即将上岗
“师傅,咱们掘进工作好辛苦啊!将来我一定要利用自己的所学,为大家设计一台既能预测瓦斯,还能一边掘进一边支护的设备,不让大家这么辛苦了。”寺河矿机电管理部主任工程师吉敏鹏回想起刚参加工作时,和师傅谈心的画面,仍然记忆犹新。如今他的设想正在走向现实。目前,寺河矿正在研发一款集预测、排放、截割、清煤、支护于一体的“五合一”掘进机器人——智能快掘成套装备。设计方案已通过集团公司两次论证,相关设备也完成招标,中标单位正在根据方案加紧设备主体设计。“我现在每月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保持与厂家的联系,一是督促加快设备设计与制造进度,二是沟通一些具体的设计参数、细节。”吉敏鹏说,他要确保设备能按序时顺利下线,今年11月底到矿投入试验。“目前,兄弟部门的试验巷道的准备工作也已经启动,明年矿工师傅们就能见证‘机器人掘进’的神奇速度了。”吉敏鹏语气中透着自豪和期待。
03从“垃圾山”到“金砖银砖”
“以前矸石堆成山,现在磨成粉就能铺路、喷浆,省掉了沙子的成本不说,连矸石运输的成本都省了,一年下来能省好几百万呢!”寺河矿生产技术管理部顶板组组长赵俊峰算了一笔账。矸石,这个让煤矿头疼的“垃圾山”,如今在寺河矿变成了“聚宝盆”。该矿于2024年在东井建立了矸石破碎站,专门用于“矸石治沙”工作,一年的时间内,就用矸石硬化巷道1260米、喷浆1120米,减排矸石8600吨,节约处理费用280余万元。“目前,我们正在推进西井区的矸石破碎站的建设工作,选址工作已经完成,即将组织实施。项目建成后,每年东西井能减排矸石2-3万吨矸石,创造效益近千万元。”赵俊峰介绍道。与此同时,寺河矿还在谋划矸石浆体注浆充填、连采连充等工艺,利用矸石置换飞禽走兽老虎机的煤炭资源。届时将大幅提升煤炭资源回收率,实现煤炭资源的应采尽采。“我们的目标是让矿山更智能、更绿色!”该矿副总工程师刘军锋展望道,“到那时,矿工们不仅能安全高效生产,还能在绿水青山间工作生活——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