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底鼓反复治理却收效甚微?根源在治水!"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内蒙古局监察执法五处组织的软岩治理交流现场,鄂尔多斯市榆树井煤矿的治水经验让锡林郭勒盟的煤矿管理者眼前一亮。这场跨盟市的"技术取经"活动,正为内蒙古东部煤田破解软岩治理困局提供新方案。
作为自治区第二大产煤盟市,锡林郭勒盟含煤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系泥岩为主,岩体单轴抗压强度普遍低于30兆帕,部分矿井甚至不足10兆帕,属极软岩层。频繁出现的巷道底鼓、支架变形等问题,不仅推高生产成本,更成为制约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为破解这一技术瓶颈,监察执法五处创新实施"监察+服务"模式,联合三级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华润西一矿等6家重点煤矿技术团队,赴榆树井煤矿开展沉浸式学习。在400米井下巷道,榆树井技术人员现场演示"治水先行、分步支护"的核心工艺:"我们通过超前预注浆阻断水源,配合锚索+U型钢的复合支护体系,将底鼓率控制在5%以内。"
"以前遇到底鼓就单纯加固支架,结果越支越坏。"华润西一矿安全副矿长谢积明边观摩边记录,"原来水患才是症结所在,这种系统治理思路让我们豁然开朗。"参观团成员普遍反映,榆树井煤矿"治软先治水"的理念具有颠覆性启示。
针对盟内煤矿特有的1-2.5米底煤层结构,监察执法五处副处长苗宝勇提出"三步走"方案:首先在华润西一矿试点榆树井经验,结合底煤特性优化支护参数;其次建立区域技术共享平台,推广成熟工艺;最后引进微震监测等新技术,构建动态预警体系。"我们要把这次学习成果转化为'一矿一策'的治理方案。"
活动组织者刘玉臣处长表示,监察部门将持续跟进技术转化成效,推动软岩治理纳入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通过"科技兴安"战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这场跨越300公里的"技术取经",不仅架起区域协作的桥梁,更标志着内蒙古煤矿灾害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创新"的转型升级。
来源:煤矿安全装备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