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各单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进“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广泛应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踊跃投身创新实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新赋能 跑出高效稳产“加速度”
近年来,随着长平公司五、六盘区持续向西拓展,矿井的盖山厚度不断增加,矿山压力也持续增大,巷道顶板支护问题日益严峻。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φ21.8mm锚索,无法承受逐渐增大的顶板压力,严重制约矿井生产效率提升。
为打破这一发展瓶颈,长平公司积极响应集团公司的“强支护”理念,从创新支护手段入手,决定引进一种新材料——抗拉强度达1860Mpa的φ28.6mm锚索。在锚索选型过程中,依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详细资料和资质单位的专项设计成果,严格按照GB/T5224-2014标准,经过多轮严谨论证,最终选定了这款锚索。针对不同的巷道位置,锚索选用SKP28.6-1/1860×7300型号,巷帮则采用SKP28.6-1/1860×5300型号,以此实现最佳支护效果。
为充分发挥锚索支护系统的作用,该公司在配件选择与设计上精益求精。配备规格为300mm×300mm×20mm的高强度拱形可调心蝶形大托板,其力学性能与锚索锁体高度匹配,中心孔径为48mm。与之配套的调心球垫,硬度适宜,抗压强度达标,外径68mm、内径32mm、高度24mm,能有效辅助锚索发挥支护作用。此外,选用的KM29-1860锁具,凭借标准规格,为整个支护体系提供了可靠的锁定保障。
在施工方面,长平公司制定了科学严谨的施工技术规范和系统的作业流程,对锚索安装、预紧力等关键参数作出严格规定,在敲帮问顶、锚索施工等关键环节,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时,将8#铁丝“十字型”缠绕不少于3圈并固定在钢筋网片上,同时在锚索外露端部安装防护套。施工作业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进行,各环节紧密配合、有序推进。
长平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程书畅表示:“我们在锚索选型、配件选择和施工流程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来看效果显著。西回风二巷使用新锚索后,顶板稳定性明显提升,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后续我们还会持续优化各项工作,保障矿井高效、安全发展。”
如今,φ28.6mm锚索已在西回风二巷成功应用。顶锚索设计预紧力从345kN提升至401kN,这一提升有效保障了巷道顶板安全,减少了顶板维护工作量和成本,降低了生产中断的情况,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不仅如此,新锚索的应用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安全保障力,为推动企业安全发展和推广“四新”应用蹚出了一条新路。
向“新”而行 智绘矿山新图景
寺河煤矿二号井紧紧围绕“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主线,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金钥匙”,在智能采掘、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等关键领域频传捷报,全力打造“技术驱动生产、数字赋能管理”的现代化新型矿山。
智能化建设是该矿转型发展的“牛鼻子”,尤其是在薄煤层开采这一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硬骨头”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以往,薄煤层开采面临效率低下、安全风险大的难题。面对这一情况,该矿引入了先进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采煤机自动化截割技术及惯性导航系统,打造出一套集远程监控、数据集成、智能决策于一体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如今,通过地面集中控制平台,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现设备的“一键启停”,还能远程对设备运行进行精准干预,彻底改变了薄煤层开采的被动局面。
在运输环节,该矿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创新实力,建成了“亚洲单机最长输煤管廊”。这条全长8.4公里的管廊,采用直径达400厘米的封闭式管道,运煤能力高达1000吨/小时。相较于传统公路运输,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超50吨,有效改善了矿区周边环境,彻底规避了交通拥堵等不确定因素,运输效率提升30%,为煤炭高效、绿色运输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科学合理的工艺设计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该矿立足实际,对采掘工作面进行精心优化设计。基于对15#煤顶板上覆岩层稳定特性的深入研究,该矿从设计源头入手,提高采面回采率,降低万吨掘进率,最大程度减少搬家倒面次数,为高效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支护参数优化、矿压规律监测等技术研究,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率,确保煤炭产品质量始终稳定可靠。此外,该矿在人员管理方面也迈出创新步伐,大力推进人员精准定位及单兵装备升级。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人员身份识别、信息统计、健康监测等功能,不仅提升了生产组织的精准度,更为矿井安全管理装上“智慧大脑”,全方位守护职工生命安全。
在设备运用和管理上,该矿始终坚持设备选型科学化,针对不同煤层特性,量身定制设备方案,在9#煤层采用大功率机组,大幅提升截割能力;在15#煤层选用灵活性强的小型机组,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采需求。实践证明,这种“因地制宜”的设备选型策略成效显著,单进水平分别提升18%和12%。实施机电设备强制检修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体检”,设备故障率下降40%,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在此基础上,该矿加速设备智能化升级,引入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采煤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先进装备,实现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新建成的数据中心和超融合平台,如同矿井的“智慧中枢”,将各智能化、信息化系统统一管理,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跨系统协同作业,无论是采煤、掘进等日常生产,还是生产衔接、指挥调度、井下应急演练、救援等关键时刻,该平台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矿井安全保障、提质增效提供强大支撑,有力推动矿井智能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来源: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