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西山煤电马兰矿成功引进并推广使用了顶部锚杆扭矩倍增器,应用此工具后不仅降低了井下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让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为矿井生产再添一道安全屏障。马兰矿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在技术创新与安全管理的道路上持续迈进,因地制宜不断实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四新”应用,大大加快该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
今年4月27日,在马兰矿的发展进程中,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长达2520米的无轨胶轮车运输斜井成功贯通,预示着马兰矿辅助运输开启了新篇章。
虽然投用无轨胶轮车运输在煤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马兰矿这个有着40余年历史的老矿井来说,改变原有运输方式,投用无轨胶轮车这样的新装备,并非易事。
在这一长达11年的施工过程中,随着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改造的推进,井下待喷砼封闭巷道达1.7万余米。采用传统人工搅拌混凝土,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低,无法满足矿井生产衔接需求。如何破题?
马兰人起初想建一个地面搅拌站,但还要等环保审批等各种手续下来才能开工,很耽误进度。算来算去,他们决定采用“拿来主义”,综合考虑运输、成本、性能等因素后,经过广泛调研,在市场上找到了纤维混凝土这一新材料。在试喷过程中,他们发现采用该材料无需人工拌料,且材料回弹率低、巷道成型好,于是决定进行推广。
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采用传统工艺,原来一个班得七八个人,现在用三四个人就行,施工效率提升了40%。
在马兰矿,“拿来主义”不等于简单的拿来就用。在实际运用中,工程人员发现纤维混凝土固然优势突出,但缺点是喷浆时粉尘比较多。为解决这一问题,马兰矿组织攻坚组,通过调整喷浆管长度、安装气水两相喷雾装置、改进除尘器和增设捕尘网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喷浆产生的粉尘。
从敢用到善用,马兰矿始终将“用”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不断以新求新。同时,他们结合实际制订“马兰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进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上,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用好用活。
同样是支护材料,在为采掘工作面皮带头、避难硐室作不燃支护时,技术人员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马兰人可谓精挑细选。
4月28日,第八届中国(山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峰会暨博览会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马兰矿的一众技术人员当天就一头“扎”了进去,四处“寻宝”,结果真的找到了一种高强表固剂支护材料。这种支护材料粘结力强、承压性能好,还有很好的密闭性和耐久性。如今,马兰矿掘进队组在巷道施工中使用了这一新材料,不仅让施工更简便高效,还使职工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不少。
像这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四新”应用,在马兰矿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主井皮带滚筒及电机轴承上加装了自动注油润滑系统,结束了人工逐一注油的历史;压风机房实现了一键式启动、故障机自动切换等功能;锚具破切器的应用,实现了一套锁具拆卸3分钟;自主研制井下人车清洗“神器”,效率提升百倍;围栏式临时支护的优化,将单次使用时间从50分钟缩短到20分钟……
如今,“创新永远在路上”已然成为马兰人的座右铭,也为矿井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澎湃动能。
来 源:山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