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创新工作室’,通过大屏幕可实时查看井下的采掘、运输、检修等情况,实现了井下放煤与地面操控同步推进。”9月14日,记者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采访时,该矿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春儒介绍说:“2013年8月同忻矿千万吨级高效综采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立项启动,2016年底正式运行,过去笨重的采煤工作变成了如今轻松的‘指尖运动’。”
这是大同市能源革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聚焦能源革命,聚力“实施能源创新链合作行动,优化供给结构,建设‘绿能大同’”,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煤炭压舱石、风光地储氢、产品多元化、源网荷储联”新型能源体系,打造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地,曾经的黑色“煤海”掀起层层“绿浪”。
智能化建设创造“煤”好未来
多年来,同忻矿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推动现代传感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采矿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慧矿山数字化整合分析、智能决策、智能管控等,构建起设备智能运行、系统融合联动、数据协同共享的智慧矿山体系。
宋春儒说:“如今的5G建设项目又为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开通了一条‘高速公路’,让智能化开采通信‘高速路’更快捷、更稳定、更高效。”
经过2021-2022年两年的建设,大同市共建成智能化煤矿3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50处。其中,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所属塔山矿、同忻矿被评定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
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推动煤炭产业与数字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同步推进煤炭行业“两个转型”,实现数实融合、数智赋能,该市按照全省煤矿智能化建设总体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全市煤矿智能化建设实际,以推进11座智能化煤矿建设和24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广5G技术、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在煤矿领域的应用,推动煤矿装备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系统优化与科技兴安相结合、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广相结合,精准施策、分步实施,全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全市先进产能占比稳定在90%以上。
此外,该市还积极推进煤电节能改造,2023年计划改造126万千瓦,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通过推动煤炭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构筑起绿色发展高地和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电力外送“点亮”协同发展路
煤炭煤电是能源保供的“压舱石”。大同市大力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利用水平,积极推动“三改联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上大压小”项目,努力扩增电力外送通道,打造电力产业“升级版”,实现绿色电力进京。
如何让煤电机组发电量灵活可控?大同的答案是“三改联动”。“三改”是指针对煤电机组进行的三种技术改造,即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节能降耗改造是为了让煤电机组少“吃”煤、多发电;供热改造是为了让煤电机组在发电的同时,还能为工业企业和周边居民提供热能;灵活性改造是让煤电机组能随时随地控制发电量。
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市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已累计完成改造916万千瓦,超额完成省下达的516万千瓦任务。2023年现役煤电机组实施“三改联动”改造192万千瓦,超省下达任务50万千瓦。
与此同时,“上大压小”成为煤电改革的必由之路。大同抢抓煤电项目建设“窗口期”,加快推进国电湖东、晋控同热三期、中煤大同等3个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规划布局高参数、大容量、低能耗、低排放百万机组,力争2025年建成投产。晋控同热三期“上大压小”项目是晋能控股集团在大同地区布局的首台百万机组,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热电联产百万供热机组,能为大同未来城镇化建设中日益扩大的冬季民生供热需求提供有力热源保障,还能够实现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废水零排放,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为扩增电力外送“大动脉”,大同市规划建设了大同-怀来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这也是该市融入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工程。
据悉,2022年山西全省绿电供应北京9.84亿千瓦时,送往天津1.32亿千瓦时,大怀线及配套新能源项目全部建成后,仅大同每年可稳定供应京津冀绿电约100亿千瓦时。
新能源开发利用“风光”无限
9月的塞北,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清风中,耸入云端的风机叶片徐徐转动。阳光下,晶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化风为能、聚光为电,大好“风光”蕴含着的清洁电能源源不断输出,为远方送去光明和动力。
2023年该市续建、新建16个风电、光伏新能源项目。新荣区隆基10万千瓦光伏发电+10%储能项目、云冈区京能10万千瓦光伏发电+10%储能项目、天镇县晋能10万千瓦光伏发电+10%储能项目、华电福新云冈2.5万千瓦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新荣区明阳10万千瓦风电项目、左云高家窑3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风电、光伏项目在该市各县区“遍地开花”、逐“绿”前行,助力全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底,该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846.17万千瓦。其中,风电占比23.27%,光伏占比27.26%,其他可再生能源占比0.84%。
乘着绿色转型的东风,大同正积极与中央和京津大型企业集团加强风电、光伏、地热等领域合作,与航天科工集团对接新型飞轮储能项目,统筹推进风光火储地一体化发展,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同时,全力建设煤化工示范基地和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动“源网荷储”示范市建设,聚焦“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定位,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