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开发利用向绿色、智能、清洁、高效、低碳发展,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9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康红普在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作出上述表述。
9月16日-17日,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在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举办,以“能源安全 绿色转型”为主题,并发布了《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能源消费革命(2023)》。
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国际高层论坛,本届活动是连续第五年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举办,煤炭也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主题之一,康红普在论坛上作了《煤炭数字化发展战略与技术途径》主题演讲。
煤炭工业数字化水平落后于整个能源系统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之一,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关乎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下,传统煤炭行业经历着新的考验。
康红普表示,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45.6亿吨,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煤炭开发利用向绿色、智能、清洁、高效、低碳发展,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煤矿建设是煤炭工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部分。”
康红普指出,目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从2020年的494个增加到1019个。智能化煤矿从242处增加到572处,产能由8.5亿吨增加到19.4亿吨。”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煤炭数字化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康红普认为,我国煤炭工业数字化水平总体滞后于整个能源系统。“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难度大于其他行业。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复杂性差异性、煤矿企业位置的偏远性封闭性等自身影响因素,加大了煤炭工业数字化发展的难度。”
与此同时,相关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仍待完善升级。数字化对煤炭行业提出超宽、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需求,传统信息化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煤炭数字化发展需求。
此外,当前煤炭工业依然缺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人才,更缺乏懂技术、懂业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尚未形成驾驭“数字”的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未能深度赋能行业发展,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康红普认为,当前行业特色关键技术研发难度大且滞后,融合应用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真正的数字化整体成套技术供给能力。
需搭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平台和大数据中心
对于煤炭工业数字化面临的诸多问题,康红普认为要从五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出台煤炭数字化发展规划。针对煤炭领域出台数字化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促进煤炭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是要搭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使数据低成本共享,提供面向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产业链数据服务,为业务创新打下扎实的数据基础。“所有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是数据,没有大数据无从谈起,所以要搭建煤炭行业大数据中心。”
三是建立煤炭数字化技术实验室。康红普认为,煤炭行业特色关键技术研发难度大,矿用大功率重载设备、关键基础件和软件系统等依赖进口,工业互联网、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迫切需求突破。
四是加大煤炭数字化转型投入。比照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设立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同时完善煤炭数字化建设相关投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
五是建设国家级煤炭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康红普表示,当前专职从事煤炭信息化的专业人才约2万人,仅占大型煤炭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高端领军人才缺乏,高级以上职称人数占煤炭信息化专业人才总数比例不足5%。“人才是最基本的,必须要引进一大批、培养一大批数字化人才,才能推进煤炭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