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发批准通知,太原理工大学孙宏斌教授牵头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智能调控”获批立项。
该群体成员包括IEEE Fellow 3人,IET Fellow 6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CSEE)会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3人。
群体的代表性贡献
群体20余年持续合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4项国家杰青基金、2项优青基金、10项自然基金重点和4项国际合作基金重点、17项自然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基金)、国家973、863、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持续支持下,在跨学科层次上,紧密围绕“复杂电网能量管理与运行控制”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持续创新。以“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最优性”为共性基础,在“电压控制”“稳定控制”“优化调度”和“能量管理系统”等四个研究方向上分别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8项,2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保障我国巨型复杂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和支撑我国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高,电力系统特性机理将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群体未来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智能调控”,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将采用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研究路线,进一步阐明低惯量动力学系统与高频电力电子开关切换交织下的稳定特性与分析方法,构建可解释、鲁棒安全的人工智能调度新理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演化,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有力支撑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实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设立于2000年,旨在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共同围绕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国家创新群体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研究团队在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
群体负责人 孙宏斌教授
孙宏斌,男,浙江天台人。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聘教授,山西能源互联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智能调控”负责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IEEE/IET/CSEE Fellow。兼任IEEE PES Fellow遴选委员会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能源委员会副主席,IEEE PES能源互联网协调委员会首届主席,IEEE能源互联网与能源系统集成会议创会主席,Energy Internet期刊首任主编。主持承担了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联合基金集成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2),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1和3),获2020年首届Energy Internet Pioneer Award、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2022年度工程师奖(1987年以来我国第2位获奖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2),专著3部,SCI论文200余篇,SCI他引6750次,Google总引数2万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0余项、美国专利40余项。
孙宏斌教授长期聚焦“复杂电网运行控制与能量管理”方向,在电网自动电压控制(AVC)和能量管理系统(EMS)两个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为保障我国电力安全和支撑电力能源低碳转型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
(1)AVC方面:揭示了一类非线性主从网络方程组的数学性质,提出了复杂电网主从分裂理论,发明了自律协同电压控制技术,主持研发出国际上首套复杂电网AVC大型控制软件,成为我国电力调控中心必备功能,闭环控制了全国约74%水/火电厂、82%超/特高压变电站、57%集中并网风/光和97%交直流特高压近区电网,为保障我国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和特高压重大工程投运后的电压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出口北美最大电网PJM(含美国首都和东部13个州)。近20年在AVC方向的论著总被引居全球首位,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以第1完成人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复杂电网电压控制从“人工”到“自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2)EMS方面:EMS被誉为电力能源系统调度决策的“大脑”。在“互联电网”阶段,针对“电网互联而调度独立”的难题,发展了三维协调EMS方法,为实现我国EMS自主可控做出了突出贡献,成果入选2007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2);在“智能电网”阶段,提出智能电网能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显著提高了EMS决策可靠性和敏捷性,适应了新能源的间歇性特征,获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1);在“综合能源系统”阶段,开拓了多能流能量管理新方向,提出了多能流分析的能路理论,研制了国内外首套综合EMS,获2022年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1)。持续推动了EMS核心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支撑了我国电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