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记者从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获悉,该院多功能催化剂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重点项目“揭示含六溴环十二烷(HBCD)废物处置过程中溴的迁移转化规律”有了新进展,中心技术工程师日前已到天津滨海,对危废焚烧处理检测项目进行采样,为今后危废焚烧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溴化物的排放阈值提供试验依据。
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一种高溴含量的脂环族阻燃剂,用于聚丙烯塑料和纤维,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阻燃,也可用于涤纶织物阻燃后整理和维纶涂塑双面革的阻燃。具有用量低、阻燃效果好、对材料物理性能影响小等特点。但不易降解,可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对人类和环境会构成潜在的长期危害。
有研究表明,HBCD的浓度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生物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季节和昼夜温度的波动会使HBCD产生远距离迁移潜力,在生物体内有生物累积和生物放大作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远离HBCD排放源的地区和偏远区域生物群体中也检测到HBCD的存在。因此,积极解决HBCD淘汰相关问题至关重要。
据了解,采用焚烧技术协同处理含HBCD废物时,会产生有害于环境以及生物的溴、溴化氢、溴代二噁英/呋喃等物质。这些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对大气环境以及周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目前针对危险废物以及生活垃圾的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并未对这些排放物浓度做出规定,也鲜有相关科研报道。
该院工作人员梁辰说:“这一项目将实验室与工业实验相结合,重点揭示含六溴环十二烷(HBCD)废物处置过程中溴的迁移转化规律,所开发的高效稳定脱溴剂和应用工艺可为后期的溴污染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科学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