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动力,离不开机制保障,更需要发挥阵地资源优势。
云煤一矿“一通三防”创新工作室、地测防治水创新工作室、机电运输创新工作室三个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为了保障创新工作室高效运转,该矿成立了科技创新团队领导小组,由矿长、书记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副总工程师及以上矿领导为成员的“2+1+N”管理格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作室成立之初,该矿总工程师王辉第一时间牵头建立了《云煤一矿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云煤一矿科技市场管理制度》《云煤一矿科技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等10多个制度,大到项目立项,小到论文的奖励都写进了制度。并把创新成果纳入矿井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管理,与每半年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采取定量与增量的积分制形式,大大激发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创新的工作积极性。
说起创新工作室,现任通防副总工程师范衡深有感触,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基层的锻炼,使范衡迅速成长。从技术员、主任师、副科长、科长到通防副总工程师,“与创新工作室共同成长”成为范衡鼓励职工学技术、勇创新的鲜活事例。他先后完成“大孔径钻孔施工”“穿层钻孔纠偏技术”“气囊式封孔工艺”等多项创新,化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很快从技术人员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瓦斯治理的技术尖兵。
创新工作室的核心功能就是解决问题,只有紧紧抓住解决系统问题这一根本不放,明晰创新工作室“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以高起点、严标准找准方向、走对路子,才能真正调动发掘出团队成员的创新潜能,避免创新工作室成为“展览室”“门面房”。
在“一通三防”创新工作室,封孔的问题长时间困扰着几个团队成员,“从‘一堵一注’、‘两堵一注’、‘两堵两注’,再到‘两堵两注+通管直连’,我们不断改进封孔工艺,但是效果总是不理想,浓度还是上不去。”提起当时的创新过程,范衡仍记忆犹新。
经过反复试验、制定方案,最终研发出了独具云煤一矿特色的封孔工艺——“间歇式风力透孔封孔工艺”,实现了瓦斯抽采浓度的大幅提升。
“技术创新,重要的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带来效益。”范衡说。据不完全统计,自“一通三防”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共研发60余项创新成果。2021年,范衡和他的创新团队完成瓦斯抽采量188.6万立方米,同比提高28.5%,矿井单孔冲孔煤量在河南省位居前列。
“创新源于实践的检验。要立足于解决现场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发挥专业队伍优势,以项目带动现场问题解决。”对于创新立项,王辉要求严格。
全年的创新工作要在年初就立好项目,全面推行项目“揭榜挂帅”,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定好项目责任人、时间节点,奖罚兑现人。2023年全矿共梳理出科技计划项目38项,其中科技研发项目3项,所有奖励资金从矿井科技经费资金中列支。
在地测防治水创新工作室,党旗两边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格外醒目,这是该创新工作室的荣誉墙。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该矿不断深化“党建+创新”工程建设,借助创新工作室,组织党员干部、技术人才,成立党员课题攻关小组,定期组织研讨相关攻坚事项,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瓶颈,有力融入矿井中心工作。2022年,红色攻坚组解决矿井瓶颈问题116项,打破了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壁垒,努力将系统攻坚组打造为党组织融入中心工作的主阵地,党员参与中心工作的主战场。
技术创新,既需创新意识又需创新能力,二者的基础均为知识积累和技术经验。团队成员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共同学习当前煤炭行业先进知识,围绕煤矿智能化发展等课题开展教学。同时,以项目课题研究与应用为载体,围绕安全生产、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主题,开展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管理创新。
“这么多年,跟着创新工作室的老师学习,我受益匪浅。每次矿上有需要解决的难题,都会召集大家一起出主意、想点子,有了好的创意,大家就共同努力,才有了这么多的创新成果。”该矿机电运输创新工作室成员王蓓蓓说。
“工作室不仅是提高创新创效能力的‘加速器’,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孵化器’,希望能带动飞禽走兽老虎机的人投身创新实践。”王辉说,创新工作室,发挥着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双向融通的重要作用,更承载着传承匠心、引领创新的职责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煤矿职工,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歇。
来源:永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