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自此,煤炭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在煤炭工业中的渗透逐步深入。
2008年,国内煤炭工业发展经历较大转折。前三季度,煤炭供给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各地煤矿企业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加电煤的生产供给,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出了巨大挑战。信息化作为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和保障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更加凸显。
一、2008年回顾: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应用之重
1、井下数据采集难度大,仍难以满足安全生产监控要求
煤炭安全生产系统的建设难度大,表现之一在于生产现场数据采集难度大。煤矿井下受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煤层厚度变化等的影响,煤矿井下数据采集条件复杂。同时,煤矿井下的潮湿境,会对数据采集设备等产生腐蚀等影响,这对各种设备的隔潮性、绝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应急救援系统需求旺盛
应急救援系统是煤炭企业较为紧迫的需求。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应经管理平台和应急救援系统。然而,目前很少有厂商能够提供煤炭行业应急救援系统解决方案。虽然,不少煤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煤炭安全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应急管理上也实现了应急计划管理、应急通信等局部的应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煤炭应急救援指挥的需求。
3、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程度低
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都遇到了“信息孤岛”的问题。信息资源整合需求高,难度大成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特点。
首先,由于行业企业本身管理部门层次多,条块分割严重,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管理,因此导致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其次,由于煤炭生产是集采煤、掘进、运输、供电、通风、安全等多环节协同配合的负责系统。同时,煤炭企业生产环节较多,其物流过程又不连续,所需原材料品种较多,且原材料与产成品之间没有严格的数量对应关系,难以像制造业等行业那样,可以通过物料需求计划对物料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
此外,生产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之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煤矿井下作业范围广,控制系统复杂,井下生产过程产生的如采煤机械和通风设备等的运行状况信息、工作面推进揭露的地测信息、井下瓦斯和煤尘实时变化信息、井下工作人员的活动信息、井下机电和安全预防设备的运转信息等的采集、传输、处理、显示等,受井下环境的限制,实现起来难度较大;矿井管理涵盖面大,涉及的业务功能较多,如企业的物资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密切相关,需要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实现存在较大的难度。井下移动设备多,开采、掘进、运输、监测监控等环节的设备随着生产的进行处于移动状态,要求相应的控制设备及网络设备也随之移动,对自动化系统和网络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可靠性和开放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煤矿管理信息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矿井生产过程产生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提供给相关决策部门。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生产自动化系统集成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超前性和系统性应有足够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