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工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据相关机构测算,以电力、热力为主要代表的能源领域和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为主要代表的工业领域,占到我国碳排放总量80%左右。能否如期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能源与工业领域至关重要。
随着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持续推进,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给安全稳定用能带来巨大挑战,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成为破解难题的必然选择。从源端看,实现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的优化组合,达到“多能互补”的安全绿色供给是基础;从荷端看,根据用能的实际需求以及源端的供给特性,最大限度进行负荷用能优化,构建“源荷互动”的新型能源体系是关键。
然而,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往往存在“碎片化”实施问题,如在工业园区通常以单个企业进行分布式新能源的建设,很难开展整体性、系统化、区域性的设计规划,导致源端和荷端的匹配程度不高,负荷调节优化的空间受限。此外,区域内冷、热、电负荷协同优化也不足,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优化组合的综合能源系统应用不多,由此成为制约能源与工业领域深度降碳的关键性问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建议,我国要加快建立能源与工业协同降碳的体制机制,打通源端“能源”与荷端“工业”之间的政策壁垒,更好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形成协同“降碳”合力,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积极开展“协同降碳”产业园区试点工作。工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用电领域,2022年,全国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4.8%,而工业用电又主要集中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内。据测算,截至2022年,我国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2543家,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因此,优先在省级及以上的产业园区中开展“协同降碳”试点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国家开展“零碳”产业园区创建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着力解决制约“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将以单个企业进行局部改造为主的发展模式向以整个区域进行系统改造升级为主的发展模式过渡,鼓励各地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二是大力培育提供系统优化解决方案龙头企业。“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业园区应用场景需求的不断涌现,将为我国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领军企业提供重要机遇,同时将极大促进全球绿色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从当前实际发展情况而言,拥有系统优化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严重不足,急需开展能源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以及工程设计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工作。因此,建议国家出台鼓励创新协同的产业政策,提供首台套示范应用的奖励,在绿色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培育相关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构建拥有国际话语权的碳科技体系能力。以“零碳”产业园区创建为重要载体,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加强数字化赋能,发挥我国5G+工业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建立数字化碳排放管理平台,打通能源与工业间数据壁垒,将碳生产、碳计量、碳监测等指标统一纳入平台管理,实现碳排放的可视化与动态监测;加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使用,在数据显示与监测的基础上,辅助开展分析研判,提供决策与发展建议。
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