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智能化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矿智能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国法强调,对照“双碳”目标,煤炭的压舱石作用更加突出,盲目“去煤化”会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煤油气供需错位、价格飙升,多地再现“抢煤潮”;欧洲多国重启煤电,能源转型面临安全底线与加速推进的悖论。国内高质量保障实体经济的要求,对能源消费增长提出刚性需求;新能源装机容量大幅增长,气候敏感性提高,基础能源安全保障要求更高……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守住国家能源安全底线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能源可靠稳定供给是能源转型的前提,煤炭则是我们可以实现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低碳利用最可靠且稳定的能源。”近日,在谈及新形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智能化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矿智能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国法强调,对照“双碳”目标,煤炭的压舱石作用更加突出,盲目“去煤化”会产生不利影响。
“双碳”目标对煤炭保供要求更高
全面准确理解“双碳”目标是行动的前提。王国法表示,我国践行“双碳”战略的根本意图,在于推进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需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尊重能源发展规律,先立后破是基本原则。”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能源转型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煤炭正是可以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安全的能源和原材料。特别是出现拉闸限电等状况后,国家再次强调,基于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扩产保供。下个百年,煤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王国法坦言。
纵观煤炭产业发展,兜底保供的基础坚实。王国法表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借助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目前已有燃煤电厂实现近零排放。“煤炭既是燃料也是化工原料及油气补充能源,煤气化及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技术也已成熟,基本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基于此,合理规模的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耦合系统,将是相当长时期内最经济的组合模式。”
基于种种现实因素,盲目“去煤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在大规模储能技术尚未获得有效突破的情况下,仅靠新能源电力,尚且难以担当‘去煤化’后的稳定可靠供给大任,能源转型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王国法直言,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实现碳达峰后,其主要依靠气电来解决新能源不稳定、间歇性问题。但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为45%,不具备大力发展气电的条件。结合当前的技术条件和装机结构,煤电仍是经济可行、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保障能源。“越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可靠调峰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越大。当前,煤电若大幅度退出,难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盲目‘去煤化’将制约新能源发展。”
需建立风险可控的全方位安全观
王国法进一步提出,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建设以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基础、油气稳增保进、新能源加快发展有序替代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能源保障体系,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战略选择。具体到煤炭产业,则应该建立风险可控的全方位安全观。
具体如何理解?全方位安全观不仅包括产业链安全,还有技术装备、资源地质、生产供给、生态及经营等多方面的安全。“产业安全是要在安全红线意识下,做到各安全要素之间的均衡。”王国法举例,矿山开发在给予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例如,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导致采空区、塌陷区土地损毁,还会造成水土污染等影响。尤其在过去,粗放式开发以及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煤炭开采若是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煤矿就不能算是本质安全。”
也正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硬约束,倒逼矿山企业改变着传统生产方式。王国法表示,煤炭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桥梁,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由此,绿色矿山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强采前、采中和采后三个阶段的主动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矿山开发为资源型地区社会发展和生态治理提供强大支撑,实现智能矿山与社会协调发展。”
不过,王国法也指出,对标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充填开采、矸石处理、保水开采、塌陷区治理等现有绿色开发技术,普遍存在效率低、效益差等现实问题。而且,绿色开发势必大幅增加煤炭开发利用成本,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仍待完善。
智能化为安全生产带来革命性影响
认清了形势、找到了短板,煤炭产业如何持续优化?在王国法看来,建立智能化煤矿6S要求是核心。囊扩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硬约束,“6S”涵盖了以资源和环境和谐可持续开发为理念,以智能技术与装备为保障,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等内容。由此,可实现矿山资源安全、智能、绿色开发,构建和谐有序、协调一致、智能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矿山资源开发模式。
“以智能化技术和管理体系为支撑,建立和实施双重预防和安全管控体系,才能有效控制生产安全风险,这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煤矿生产方式,用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替代大量危险、繁重的人工作业,真正为减人增安提效带来保障。同时,消除人为管理漏洞,基于时空信息的全面感知、智能决策等功能,不仅为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提供新技术支撑,也为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提供了重要手段。”王国法称。
围绕具体落实,王国法建议,针对当前煤矿智能化发展的痛点及卡点,应提炼煤矿智能化建设阶段的行业需求点,协同攻关研发,形成创新成果,持续引领技术创新和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科技创新的加速作用至关重要,诸如大数据、互联网、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与矿业交叉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构建矿山生态修复监测监管大数据平台等智能化体系。
“要做到全面彻底、自主可控的煤炭产业安全,还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各种能源资源在我国能源供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我国煤炭产业安全基础体系。全面、均衡衡量各安全要素对煤炭产业安全的影响,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本,在能源安全总框架下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形成多能协同高质量发展格局。”王国法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