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完成1根锚杆施工,效率比传统工艺提高一倍以上;标准统一,施工质量大幅提升;锚杆支护由传统的6道工序简化为1道,实现了锚杆“一键打设”……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研发的首套钻锚一体化智能快掘成套装备日前下线,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煤矿掘进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中国煤科聚焦煤炭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加大投入,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打造煤炭开采利用原创技术策源地
2021年7月,由中国煤科天地奔牛、天玛智控和开采研究院研发的国内首套450米超长工作面成套装备在小保当煤矿开始工业试验。
1年多的现场试验数据显示,采高2米的工作面日产量突破4万吨,单月产量稳定在90万吨左右。高度智能化的综采工作面仅需1人操作管理,就能年产千万吨煤。
这是中国煤科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煤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无人化工作面等14个煤矿智能化领域布局重点研发项目,累计立项70余项煤矿智能化项目,涉及16项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2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多项技术装备实现突破,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支撑。
中国煤科承担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起的煤炭行业“煤智云”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提供资源、算力以及数据服务。
在智能化标准方面,截至目前,中国煤科搭建了由180余项标准组成的煤矿智能化标准框架体系,涵盖智能化煤矿体系架构、数据治理、采掘工作面、通风以及云计算等。
不止是煤炭开采智能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也是中国煤科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2021年10月,由中国煤科研发的地面应急救援车载钻机和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钻孔机器人2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地面应急救援车载钻机模型和图片文字等吸引人们驻足观看。
据介绍,地面应急救援车载钻机具备加压钻进、强力起拔、自动上卸钻杆等功能,配套泥浆钻进、空气钻进、泡沫钻进等多种施工工艺,可用于最大850毫米直径应急救援钻孔的施工,是目前国内能力最大的矿山事故地面钻孔救援装备,可在矿难救援中快速构建生命通道,实现高效救援。
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钻孔机器人则可以在井下复杂受限环境下自主规划路径、自主导航定位、躲避障碍,解决了煤矿井下现场高危场所钻孔施工安全隐患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相比于常规钻机,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钻孔机器人可减人50%左右,钻孔效率提高25%左右。目前,该机器人已推广应用近200台。
近日,由中国煤科杭州研究院承建的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红石湾煤矿高盐矿井水井下处理利用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将矿井水在井下处理后,直接用于配制乳化液、“三机”冷却以及喷雾等,不仅实现了高盐矿井水“零排放”,还可替代地面黄河取水,缓解了煤矿水资源紧张状况。
包括矿井水处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在内,近年来,中国煤科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力度,助力美丽矿区建设。
来自煤、依托煤、发展煤。中国煤科始终围绕煤炭开展科技创新。
近年来,中国煤科研发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在国务院国资委2019至2021年任期考核中,中国煤科获评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中国煤科制定了打造煤炭开发利用原创技术策源地专项方案,提出到2025年,产出10项至20项煤炭开采利用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引领技术,攻克20项至30项对行业发展具有引领性和决定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到2035年,再产出20项至30项煤炭开采利用及相关多元领域颠覆性原创理论与技术,突破30项至50项占领国际制高点的未来“争点”技术,成为全国煤炭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加大奖励力度,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化
在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最新版“科改示范企业”名单中,中国煤科有5家子公司入选,在煤炭企业中数量最多。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中国煤科全面深化科技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
中国煤科逐步构建了“中央研究院+二级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单元”三级研发体系,加强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技术和先进产品开发,实现产品升级和工艺改良有序衔接、结构合理、梯次推进,以解决基础研究避重就轻、协同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
中国煤科总部精简了科技管理职能,聚焦战略规划、生态构建、政策保障、系统推进,从整体上推进全集团科技创新。构建了以人才、投入、考核为核心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包含科技项目管理、科研条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奖励激励等14个方面共70余项制度。
作为一家科技型中央企业,区别于高校、科研院所,中国煤科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原则更为鲜明。
面向市场和煤炭行业需求,中国煤科的科技研发首先体现在立项上。他们通过推行“先干后补”“先干后奖”等资助方式,推动科研项目从“重立项”向“重结果”转变。集团层面的科技立项进一步集中到基础、前沿、共性技术研发上,发挥中长期引领性作用。
2021年以来,围绕煤炭智能开发、绿色开发、安全保障、清洁低碳利用、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中国煤科集团层面共立项科技项目151项,投入经费超14亿元。
同时,该集团强化项目验收和科技考核,以从严验收倒逼精准立项、高效实施、投入到位、科学管理。在科技项目验收时,中国煤科坚持“三果”验收标准:有结果,全面完成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有成果,产出明确的、有显示度的实物;有效果,解决现场问题、建立工业性试验及工程示范、初步实现成果转化,具有应用效果或推广价值。
对于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中国煤科一方面加大奖励激励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其产业化、产品化。
据介绍,中国煤科建立了包括科技成果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配套奖励、纵向项目绩效奖励、专利奖励等在内的10余类科技奖励体系,对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和省部级科技奖、集团科技成果奖等优秀项目,给予单项最高1000万元的配套奖励;构建了涵盖股权激励、项目分红、许可转让收益分配等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对于实现较好转化和产业化的成果,给予一次性奖励、项目分红,甚至是股权激励;对于对外许可、转让的知识产权,给予较高比例的收益激励。
快速掘进是制约当下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瓶颈问题。面对快速智能掘进这一重大需求,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研发了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成套装备,解决了煤巷掘进、支护、运输不能平行作业的难题。与原有掘进方法相比,该套装备掘进速度提高了2倍至3倍,作业人员减少三分之二,可有效缓解采掘失衡。在稳定围岩条件下,该套装备创造了大断面煤巷掘进月进尺3088米的纪录。目前,该套装备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区域煤矿推广应用,累计销售13套。“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也获得2021年度中国煤科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特等奖。
2021年以来,中国煤科实施了38个项目分红激励方案,截至目前已累计激励科技人员222人次,奖励金额近千万元。
科技创新则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2022年前11个月,中国煤科科技收入同比增长19.4%,科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稳步提升。
推行首席科学家年薪保障制,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本质上由人才驱动。中国煤科召开人才暨科技创新工作会,把人才与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一起谋划部署落实。
中国煤科统筹人才工作,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重视引才、育才和人才激励,全力优化人才发展体系。
中国煤科日前发布公告,面向全球招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涉及通信、机器人研发、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在公告中,中国煤科表示,对于引进的人才,将在薪酬待遇、研发经费、创新平台、团队配套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校园+社会”“海内+海外”协同引才方式,近3年,中国煤科引进特聘院士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双一流”院校硕士、博士2000余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煤科实施了科技领军培养工程、营销精英打造工程、技术能手培养工程和青年人才培养开发工程。近3年,他们培养出45岁以下首席科学家37人,24人成功申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培育出8个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集团级创新团队。
薪酬分配是重要的指挥棒。中国煤科坚持薪酬分配向基层一线、向科研骨干、向价值贡献者倾斜,丰富激励手段,对院士团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工资总额单列支持。近3年,中国煤科工资总额累计单列的比率超10%;同时,通过实施岗位分红、超额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计划等,进一步提高关键岗位核心人才收入水平。他们还推行了首席科学家年薪保障制,集团首席科学家人均工资超二级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平均收入。
管理人员则实行竞聘上岗。近3年,中国煤科管理人员市场化竞争上岗比率达34.7%。实施“7080”“7585”优秀骨干推荐工程,大力选拔年轻干部。截至目前,中国煤科党委管理的干部中45岁以下的干部占比达50%。明确管理人员刚性退出底线,全级次管理人员年均退出比率达6.7%。
人才流动起来,企业活力迸发出来。近3年,中国煤科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分别累计增长29.3%、46.3%,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达38%。
在人才、科技的多重加持下,中国煤科经营业绩稳步提升。预计2022年,中国煤科营业收入、净利润实现两位数以上的较大幅度增长,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创造能力、发展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来源:中国煤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