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以“无碳世界,与氢同行”为主题,由天合元氢、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中国能源报共同举办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天合元氢新品发布会”在常州举行。氢能高质量发展论坛立足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围绕氢能技术应用,绿氢综合应用及商业化模式创新,氢能产业发展及地方政策助力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国研智库未来产业中心主任张长令主持本场高端对话。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立:倡导绿色灵活化工解决消纳难题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新能源电气化问题。氢能作为一种媒介,是未来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方式之一。消纳的核心在于应用场景,大规模制氢关键要解决商业落地问题。目前关于氢能的应用,中电建做了许多尝试,如用氢气制氨等,但最大的问题是制氢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绿氢,虽然当前每公斤氢气成本已经可以控制到16-17元,但相较灰氢仍然高40%-50%,缺乏成本优势。因此,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绿氢示范应用,以期进一步控制成本。
从技术层面来看,绿氢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场景较多,但化工行业对于能源稳定性要求很高,这就要求供氢需要足够稳定。为了提高稳定性,企业必要增加储氢以及整个工业链上的设备和投入,造成制氢成本大幅增长。因此,我们希望需求端能够倡导绿色灵活化工,消纳制氢端提供的间歇性或者不稳定的氢能。此外,从产业政策来看,我们认为可以适当强化碳排放考核指标,以政策标准促进整个行业的应用,来减少绿氢由于成本较高而无法推广普及的困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俞红梅:规模化生产有利于降低绿氢成本
电解水制氢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工业应用,经历了很多技术突破,技术上从碱性电解水制氢到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应用领域方面也从最初的航空航天技术需求,逐步过渡到民用市场。
对绿氢产业而言,成本问题尤为关键。乐观预期下,未来5-7年,绿氢规模有望推广到一个可观水平。以光伏产业为例,光伏也经历了从遥不可及的高价阶段到如今的平价时代。
如今碱性电解水制氢已有规模化生产趋势,虽然相比光伏的规模化还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像天合元氢这样的领头羊企业加入氢能产业,未来氢能技术从实验室落地商业化的步伐也会加快,成本将迎来大幅下降。
我们期待飞禽走兽老虎机企业能够加入氢能产业,推动电解水制氢的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成本,最后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属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陆之毅:努力提高海洋氢能技术稳定性
浙江省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特色氢能产业。面向海洋场景的应用,我们在各种催化剂方面已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和数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实现技术放大,提升催化剂和电极等材料在海水电解应用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如何在碱性电解槽中更加稳定和充分利用。
目前我们的设备使用寿命已能做到接近5000小时,不过相比先进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宁波材料所和舟山电网集团一直在联合研发,积极攻克难题,一旦突破相关技术,对于海洋的资源利用,海洋氢能价格的控制以及相关化工产业的发展,都有重大利好。
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顾东清: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江苏省的氢能产业起步较早,如南通、如皋的汽车产业园等,都和氢能产业紧密相连。2022年2月和10月,江苏省工信厅和省发改委召开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研讨会,对相关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江苏省在氢能的储运方面工作较好,但在应用场景方面,仍落后于上海。
当前氢能产业主要有两方面应用,一个是交通,另一个是工业。目前,江苏省已有20余座加氢站,但对外开放的仅有苏州、张家港、南京高淳等几个地区的加氢站,每天大概有500公斤的氢能供应,应用不如预期。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伙伴加入了氢能行业,这正是需要“政产学研用”联动起来的关键时刻,也希望有关政府和政策能够积极推动,进一步加强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鼓励支持,助力江苏氢能产业加速发展。
国研智库未来产业中心主任张长令:进一步探索氢能市场化、规模化应用
如今,氢能产业发展条件逐步成熟,业内如燃料电池公司还有相关应用方都在努力推进产业发展。基于此,产业在核心技术体系建设、产品开发以及降低成本方面已取得不少突破。不过,氢能产业最主要的瓶颈在应用端, 同时,在示范应用、制氢还有消纳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尽管国家层面已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但目前的力度不够。我们认为,氢能应用需要行业平台发挥支持作用,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寻找相应的示范场景,开辟飞禽走兽老虎机面向偏市场化的示范应用。相关氢能企业和应用方需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氢能规模化应用,拉动市场化发展。当前,业内已开始不断出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好的产品,不过,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应用,仍需要产业各界协同推进,共创未来,一起迎接氢能规模化应用大时代的到来。
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