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机!”随着一声令下,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枣泉煤矿地面集控中心工作人员按下110201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启动按钮,数百余米井下的胶带运输机、刮板输送机、采煤机依次转动,滚滚“乌金”飞快地奔向地面……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枣泉煤矿110201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经过安装调试,一次性试运转成功,实现了综放工艺全过程智能开采,这是我区首例采用综放工艺的智能开采工作面。
11月4日,记者来到枣泉煤矿,跟随综采三队深入矿井,近距离感受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的智能与高效。
“这里随处可见智能化设施,正前方那是摄像头,一个个闪着蓝光的小灯是信号指示灯,铁架子上的那个东西是红外线接收器……”综采三队队长胡学军一路走一路向记者介绍。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目前枣泉煤矿具备井下环境参数智能感知、车辆智能调度等功能,构建了监测监控、人员定位、智能工作面运行等系统融合的生产监控系统。
车辆在井下行驶了大约十五分钟,记者抵达110201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映入眼帘的是数百根直径半米的液压支架,一字排开构成了一个地下钢铁世界。液压柱撑起的地方就是挖煤机,工作平台长达几百米,截割滚筒只要挥舞一下,硕大的煤炭就像豆腐般被轻而易举破碎成块,再通过传输带,源源不断地送往井口。
“以往挖煤过程中,支架移动全靠人工完成,收护帮、降架、拉架、升架、打护帮等一系列操作动作需要在短时间里一气呵成,对井下作业人员的手速、体力、精准度等要求极高。如今,采煤机在前方切割,液压支架自动跟进,运输机也会自动推到位,支架护帮板会自动收回或打出,所有流程全部自动化,原有工作面的操作人员变成了巡检人员。” 胡学军告诉记者。
目前,枣泉煤矿110201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在设备远程启停、多轮次智能化放煤工艺、支架姿态调整、全运输系统的智能调速、地面遥控开采等方面均实现了技术突破,智能截割系统、智能跟机系统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从开采到运输,生产2000吨煤炭耗时不到1个小时,而用工量却从之前的生产班23人缩减至16人。
“在那里,四通八达的巷道密如蛛网,连接成了另一个世界。大巷里矿车飞奔,灯火通明;掌子面炮声轰响,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人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轮番在地下作业……”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对矿井世界有过一番深入描述。而如今,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加持下,传统煤矿也正在改头换面,颠覆人们的认知。在这里,巷道亮如白昼、洁净程度堪比地面,各类管线吊挂整齐,路面平整,实现人机分离……“坐在办公室里采煤”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
如今,坐在宽敞明亮的地面集控中心,动动手指就可以控制割煤机精准割煤。
以前液压支架需要人工操作,采煤机往前走,支架工就得跟着跑。(资料照片)
枣泉煤矿110201智能化综放工作面以“自动控制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为方向,实现了采煤机智能控制、“三机”一键启停、液压支架电液控制、自动超前维护、采煤机记忆截割、根据回采工艺自动放煤及可视化远程监控等功能。
相比于曾经需要靠人扛搬移的单体支柱,如今的单元式超前支架可实现快接快拆,快速搬移,支护强度可达4000KN。
通过井下工作面集中控制台,可实时监看煤机、液压支架等各设备运行姿态及参数。
从空中俯瞰枣泉煤矿,看不到漫天灰尘,听不到机器咆哮与卡车轰鸣,绿地花草、景观湖、运动场在视线中依次铺开。
截割滚筒只要挥舞一下,硕大的煤炭就像豆腐般被轻而易举破碎成块,再通过传输带,源源不断地送往井口。
直径半米的液压柱一字排开,构成了一个地下钢铁世界。
液压支架有压力传感器、行程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可自动判断空间大小、自动迁移。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