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工作再传捷报,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和1个集成项目正式获批立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由地方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出资设立,主要以“集成项目”及“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集成项目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000万元/项,重点支持项目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山西)项目围绕我省面临的重大紧迫需求,针对我省产业转型、数字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重点在能源与化工、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农业、环境与生态、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此次我校科研人员获批的五个重点项目分别由郑强教授、李晋平教授、梁卫国教授、王涛教授、陈智辉教授主持,集成项目由孙宏斌教授主持。项目涵盖我省区域创新发展的主要领域,将为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理工智慧”“理工方案”“理工力量”。
郑强教授主持的《煤基固废高值资源化高分子注浆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优化》项目以聚合物为基体,以煤基固废物粉煤灰、煤矸石为填料,利用界面共交联、层状填料复配等技术来降低反应蓄热、提高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该项目鉴于煤基固废堆积污染重大问题,开发基于煤基固废高填充的高分子注浆复合材料,是其高值资源化利用备受关注的新途径。本项目的实施有望拓宽煤基固废的利用途径,达到“变废为宝”,有效推动新型高分子注浆材料的转化及其应用,助力飞禽走兽老虎机:煤炭行业的转型发展。
孙宏斌教授牵头的《规模化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项目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针对规模化综合能源系统涉及的电气、热动、建筑、环境和信息等多学科基础科学问题,围绕多能协同的能量转换、存储、调度和控制等关键环节,探索异质多能流和信息流深度融合机制,建立规模化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模型,研发多主体分布-协同的规模化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原型系统并选点应用,支撑山西能源革命和智慧化转型升级。
李晋平教授的《适应波动性电力的低铱基PEM电解水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通过构筑波动性电力适配的低成本、高活性、高稳定的低铱基析氧催化材料,研究低铱基催化材料跨尺度、多层次结构精准调控与适应波动性电力输入的析氧性能的关联规律,实现适应波动电力输入兼具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低铱基电解水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优化及其器件应用的目标,项目实施将为可再生能源电力驱动的PEM电解水制氢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依据。
梁卫国教授的《煤系低渗储层“一巷采三气”全生命周期智能高效抽采基础研究》项目针对传统技术储层改造效果差、“三气”共采效率低的问题,创新性提出在煤系地层顶部布设一条专用抽采工作巷开采多层位储层煤系气,采用地质分析、实验研究、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与智能化设计等综合研究方法,最终建立以本煤层开采与关键层致裂双重扰动卸压、氮气泡沫压裂耦合增渗的 “一巷采三气”全生命周期高效智能抽采理论技术体系。
王涛教授的《高精密铜/不锈钢复合极薄带电致塑性轧制成形及复合机理研究》项目针对复合极薄带材料差异和尺寸效应产生的技术瓶颈,建立电场辅助轧制工艺体系,研究铜/不锈钢电致塑性本质机理和极薄带塑性变形中的尺寸效应,分析界面形成及组织性能演化机制。通过对二十辊轧机进行电流回路设计、绝缘改造和张力分层调控,解决材料变形不协调、复合强度低、板形质量差等问题,为实现高精密铜/不锈钢极薄带电致塑性轧制复合提供基础研究支撑。
陈智辉教授《基于复合人工微结构光场调控的超高灵敏荧光微流生物检测系统研究》的项目,基于复合人工微结构对光场的远场调控特性,发展荧光远场辐射调控新方法,同时实现多维荧光信息获取,构建超高灵敏荧光生物检测系统。项目将为工业开发高灵敏度微纳荧光生物检测芯片和高通量光微流生物检测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拓展微纳光学、光电子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前沿,促进山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