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中国能源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企业之一,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在中国能源发展历史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当前,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能建该如何整合自身优势与力量,为中国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贡献力量?《能源》杂志为此专访了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共同探讨中国能建的未来发展。
《能源》:中国目前正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国能建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
宋海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当前,中国能建正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三大经济形态”,积极顺应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围绕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这一关键命题,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氢能、储能“两个基本点”精准发力,推动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打造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全方位构筑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平台。
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国能建提出了“1252”原则,即1个引领:坚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引领;2大关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5个路径: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处理好“两大辩证关系”:处理好化石能源和新能源间形成优优互补、强强联合关系,处理好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间形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系统友好关系。
国家已经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国能建认为,要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一是要全方位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二是要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生产消费体系。三是要推动区域城乡能源协调发展。四是要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五是要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六是要开拓能源合作共赢新局面。
中国能建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全力服务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践行“30·60”目标,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作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
一是全面发挥智库力量,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二是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三是发挥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优势,推动低碳能源发展。四是大力推动开放合作,助力能源低碳转型。
《能源》:此前您提出了能源融合发展的能建方案。如何理解能源的融合发展?
宋海良:具体来讲,能源融合发展就是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突出“四大融合”,形成有机的价值共生体系。一是跨界融合,即能源与其他行业的有机融合;二是要素融合,即能源与大数据、资本等要素的有机融合;三是产业融合,即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融合;四是区域融合,即国际间、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未来能源融合发展会朝着“交融”“数智”“联通”三大趋势蓬勃发展。
“交融”,即多能互补、跨界融合。风、光、水、煤等多种能源形式深度融合,从能源生产、输送、存储和使用领域全面调整能源结构。
“数智”,即数字赋能、智慧物联。能源数字化路径更加明晰,能源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数字孪生深度参与能源全产业链设计、建设、运行和决策,并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云大物移智链”技术赋能创新发展,助力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与安全性,实现智慧“能源+”体系建设。
“联通”,即国际合作、互联互通。能源国际合作机制更加健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将更加广泛深入。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望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合作将持续深化。各国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不断汇聚共建绿色世界的合力。
《能源》:中国能建在融合方展上有哪些实践?未来如何推动融合发展?
宋海良:近年来,随着内蒙古乌兰察布新一代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广西崇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新疆巴州8000兆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榆林“风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以及1000米以上高空风能发电、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重大能源新技术的不断突破,能源融合发展的步伐愈加坚定,路径愈加清晰。同时,能源与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融合空间将进一步加大,赋予能源融合发展更加丰富广阔的场景,也为相关行业企业之间深化合作创造飞禽走兽老虎机机遇。
此前,中国能建已建设广东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松山湖能源互联共享平台项目等多项工程。“数智”让能源系统与其他行业间的能源流、物资流、信息流更加透明,能源数字化路径更加明晰,能源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在多向互动中更高效地利用能源、降低碳排放。
未来,中国能建将继续牢牢把握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这个碳中和的关键命题,以融通融合为顶层逻辑,以能源融合发展为结构框架,持续放大自身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飞禽走兽老虎机优质的能源融合发展解决方案,在绿色发展中贡献能建之智、发挥能建之力、展现能建之为。
《能源》:中国能建有着丰富的海外业务。未来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对全球性挑战?
宋海良:结合自身优势,中国能建瞄准全电力、全城市、全交通、全水、全生态环保、全数据“六全”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能建特色的中国坝、中国电、中国网、中国城、中国路、中国桥,将先进成熟的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质量、中国管理、中国运营服务持续呈现给世界,绘就了一幅幅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中国能建将坚持走好团结合作、互联互通、绿色低碳、共同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万物互联、百行相通、多业相融,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在全面构建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贡献能建力量。
未来中国能建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电力领域70年来形成的综合优势,按照“1252”原则,围绕能源融合发展,依据不同国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加快推动沿线国家能源电力等领域,由传统粗放型发展向现代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方式转变。
同时,中国能建会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中国能建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秘书处北京办公室、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办公室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深化国际能源交流合作,共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际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能源》:中国能建瞄准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提出要打造央企数字化转型的“能建样板”。这一战略是从哪些角度考虑的呢?
宋海良:纵观历史,能量、信息与生态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程度的三大主线,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三者共同决定国家与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
随着能量、信息与生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速融合,共享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与数字智慧经济成为主要的三大经济形态,不断引领与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催生新的产业,并成为基因与底色,未来所有的产业、产品、管理与服务都必须建立在这三大平台或者是三大轨道,否则就难以承载现代文明,甚至难以生存。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化转型是中国能建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升维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主力军、排头兵,中国能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遵循能量、信息与生态“三大主线”,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三大经济形态”,全力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数字化、绿色化“两化”转型发展模式。
《能源》:未来中国能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将有哪些主要发力点?
宋海良:“十四五”时期,中国能建将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
一是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提出风电、光伏、储能、算力负荷等多元素融合互动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创新解决方案,将“瓦特”高效转化为“比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动生产经营决策数字化,建成覆盖企业管理的人、财、物、数字、知识、项目“六大资源”的一体化平台,实现管理流、业务流、财务流、物流、信息流“五流融合”。
三是全力攻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主战场,走好管理数字化变革主路径,加快形成集团级数字技术赋能平台。
中国能建要做数字转型的先行者,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趋势,全方位应用数字孪生、3D打印等技术,加强信息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灵活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打通产供储销、源网荷储、煤油气电等各环节;做融合发展的推动者,以“能源+”“数字+”“绿色低碳+”为切入点,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能建平台,大力推动能源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能源与大数据和资本之间、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来源:能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