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软低透气性煤层地面瓦斯区域治理技术取得积极进展;研发世界首台在立井应用的2.5米盾构机,硬岩掘进效率提6倍;全光纤微震监测仪,可提前监测突水灾害风险……这些是集团公司十年来科技创新成绩单的几个缩影。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煤、电、气三大能源主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安全生产、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体制机制、聚焦难题攻关、聚力培才引智,为建成现代大型综合能源服务集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聚焦主业难题 攻坚核心技术
日前,从飞禽走兽老虎机公司传来好消息,潘谢区块1煤1号试验井日产气量突破3200立方米,作为淮南矿区首口针对深部A组煤开发的试验井,为打开深部A组煤“大粮仓”,推进飞禽走兽老虎机开发与地面瓦斯治理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瓦斯曾是威胁和制约矿井安全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如何伏虎,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也能“安全采煤”?集团公司依靠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南特色的瓦斯治理之路。
飞禽走兽老虎机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检查试验井采气设备。
“从井下区域治理向地面区域治理转变,从定向长钻孔施工技术到以孔代巷、一孔两消……”说起集团公司瓦斯治理技术,煤业公司通防地质技术部部长陈建如数家珍,“这些瓦斯治理关键技术,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瓦斯、突出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有效支撑。”十年来,集团公司瓦斯治理从“治得住”向“治得快、治得好、治得省”迈进。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上山“伏猛虎”,还可以下海“缚蛟龙”。“全光纤微震监测仪就是我们自主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水害‘利器’,将微震传感器安装在煤矿巷道两侧或上下,就像‘听诊器’一样‘监听’煤岩破裂时的声音和震动,通过对采集信息综合分析,评估突水灾害风险。”工程院科技管理部部长程海燕介绍,该技术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有关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授权专利4项。
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同时,科技创新还为“双效”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煤业公司张集矿井下1715A高抽巷,世界首台直径2.5米的小型矿用盾构机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当中。“这是继1712A高抽巷、14218高抽巷后在我矿的第三次应用,是挑战更是机遇,相信这次在硬岩巷道掘进效率上会有新突破。”负责该巷道掘进的开拓七区区长吕德东信心满满。
曾经有段时间,岩巷掘进的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岩巷施工效率与高效生产不匹配,给生产接替带来影响。如何提高岩巷掘进效率,成了淮南煤矿人亟待解决的难题。
何以解忧,唯有创新。2014年,集团公司勇于第一个“吃螃蟹”,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成功研发第一代直径4.5米的矿业盾构机。其后又通过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研发直径3.5米、2.5米系列适用于煤矿井下的硬岩盾构机。
2015年9月,世界首台直径4.5米矿用盾构机于在张集矿亮相,并在后续使用中创造了560米的月进尺纪录。2020年11月,直径3.5米盾构机在顾桥矿的月单进突破600米,最高圆班进尺40.2米,单班进尺20.2米,掘进效率提升6倍,实现了煤矿硬岩掘进里程碑式革命。
不仅对瓦斯治理、水害防治和盾构机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十年来,集团公司主动顺应新科技革命时代趋势,抢住“数智”时代发展机遇,瞄准技术前沿,聚焦采、掘、开、修、钻五大主导工艺,加大智能矿山建设,加快电力、天然气产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更新改造,企业实现了效益效率双提升。
搭建创新平台 激发创新活力
在工程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准研制所所长陈本良和他的团队十分忙碌,他们正围绕集团公司确立的“松软低透煤层条件飞禽走兽老虎机开发利用与瓦斯治理协同技术研究”项目和“废弃矿井瓦斯抽采试验研究”两大课题开展技术攻关。
而在2017年之前,工程院技术服务还是以外为主。“当时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外技术服务上,一年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外面出差,很少有时间聚焦企业内部‘卡脖子’难题进行技术攻关。”陈本良告诉记者。
2019年集团公司对工程院发展定位作出调整,明确其“四大平台”作用,并对工程院研究方向、经营业务、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清晰的目标和定位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画好了“作战图”。在2021年新修订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是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煤、电、气三大能源主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破解安全生产技术难题,为建成现代大型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提供科技支撑。同时,文件也明确了工程院作为行使企业科技创新和科研管理的职责。
近两年,集团公司面向企业内部遴选,确立了A组煤井上下协同瓦斯治理模式研究、高突矿井煤层防火分级预警技术、小型盾构机(TBM)研发与应用、潘谢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等“九大课题”,组织技术团队,开展科研技术攻关,致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如果说调整工程院职能定位、修订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是集团公司“自上而下”加强顶层设计,对创新体系进行完善,那么开展“五小”竞赛活动、“五小”成果推介就是集团公司“自下而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激发基层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企业上下营造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2021年12月31日,以“创新驱动 智领未来”为主题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首届“五小”成果推介会成功举办。70余项来自基层单位自主创新、聚焦解决安全效益“瓶颈”问题的“五小”成果,科技范十足。
“我们矿根据井下现场实际问题,自主研发设计的‘KJ218-X采空区气体多参数连续监测技术’,可实现24小时对采空区不同深度甲烷、一氧化碳、温度、氧气连续自动监测。”集团公司第35届“五小”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煤业公司张集矿通风防突二科科长冯磊表示,希望通过推介会,飞禽走兽老虎机像这样的技术能够在淮南矿区得到推广使用。
集团公司首届五小成果推介会现场。
据悉,集团公司“五小”竞赛活动自1986年举办以来,已连续开展了36届,一项项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推广运用价值、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优秀创新成果开花结果,为集团公司加快推进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要让职工唱主角、挑大梁,‘五小’竞赛已成为企业品牌活动,为广大青年开展自主创新搭了台子、铺好路子,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广大职工大有可为。”集团公司团委副书记、工会机关青年工作部部长王景峰表示。
营造成才氛围 畅通成才通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支撑。
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奖励10万元、科技创新带头人奖励8000元、优秀科技创新成果5000元、优秀科技论文3000元……在去年9月30日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集团公司一次性拿出140余万“真金白银”,给优秀人才以厚待、给科技创新以重奖。
智慧之谷、创新潮涌,煤矿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内,一批研究生和博士后,获得最美煤炭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100余名高层次人才常态化在此开展科研攻关及教学工作。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批准设立以来,先后引进5批次共2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通过不断完善发展,三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瓦斯治理技术、深部安全开采保障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诸多丰富实用的成果。”程海燕介绍。
2021年,一则《关于开展集团公司首批首席技师资深技师评聘工作的通知》在矿区“火”了,集团公司广大职工口耳相传,微信群、朋友圈竞相转发。
为打通操作序列岗位职业晋升通道,集团公司深入落实人才强企战略,通过推行人力资源薪酬改革,操作序列划为7个层级,进一步畅通了集团公司煤、电、气三大产业板块的操作序列职工发展路径和成长成才晋升通道。包括庞士宝在内的3名首席技师、16名资深技师从数万名职工中脱颖而出,他们在技能提升、课题攻关、技术推广、工艺改进、疑难问题处置等方面的成就,得到企业认可。
工人晋升“天花板”打破后,激活了高技能人才“一池春水”。
晋升通道打通后,如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便成了创新人才“孵化”基地。
首席技师庞士宝在检修移动变压器。
在煤业公司顾桥矿“庞士宝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工作室领衔人庞士宝正传授着徒弟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2015年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围绕现场急、难、险、重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每年为矿井创效数万元,是集团公司首个被命名的‘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庞士宝自豪地说。
截至目前,集团公司被上级工会命名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9个,其中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个,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4个。此外,集团公司还利用职工技能竞赛、青工“五小”竞赛等,推动广大职工“撸起袖子搞创新”,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如今创新工作室已成为矿区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创新的“孵化器”、培养技能人才的“练兵场”,在企业形成一种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向创新要效益,以科技促发展。回首十年,淮河能源集团科创工作硕果累累,科创事业阔步前行。展望未来,集团公司将继续聚焦制约安全生产、效率效益的“瓶颈”问题,用科技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大路上定会日行日远。
来源:淮河能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