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发展利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为我国“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做出了重大贡献。紧缺性矿产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应对全球矿业治理结构变化,优化治理抓手,促进国际矿业合作高质量发展。
我国矿产资源双循环的特点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矿产资源消费持续扩大,制造业出口持续扩大。中国矿业双循环发展出现结构性变化。中国矿业的资源和市场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逐步向国际大循环占据更大经济总量的态势转变。
一是矿产资源高消费量。2021年,我国43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36种消费量居世界第一,铁、铜、铝等主要大宗矿产及稀土、锂、钴等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累计24种矿产资源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矿物原料以满足我国制造业的需求。2009年以来,我国每年需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矿产原料,进口额从1900亿美元上涨到2019年的5200亿美元。受疫情影响,近两年,矿产品进口总额略有下降。2021年,中国进口矿产品总额4633亿美元,其中能源矿产品进口额2698亿美元,占58.2%;金属矿进口额1866亿美元,占40.3%,其中铁矿石1228亿美元,主要来自澳大利亚。
二是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我国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中,除天然气、钼和钾盐外,对外依存度均超过65%。其中,铬、铌、锆、铂族等对外依存度超过98%;钴、铀、镍、铁矿石、锰矿石等对外依存度超过80%;锂、石油、铜、铝等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在70%以上。
数据来源:由Wind数据库数据整理得出
三是矿产资源高要素净出口。我国每年消耗的大量矿物最终产品出口国外。我国每年出口大量矿物原料制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我国共出口了1.56万亿元的矿物制品,均是由矿产资源加工而来的。我国消耗的化石燃量等能源矿产为我国工业品制造、出口提供了能源供应。我国每年消费的能源中有一部分是用于出口物品的加工、运输。一些学者针对我国进出口情况及能源消耗情况做出相关研究后认为,我国是个隐含能源净出口大国,即我国相当一部分的能源消费最终作为出口物品流向国外。我国与重要贸易伙伴间呈现隐含能源净流出的状态。
四是连续12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国。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我国自2009年就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体系来看,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惟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38.4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31.31万元,占世界的份额达到28.5%。我国净出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向全球供给大量工业产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通报,我国出口总值由1980年的全球第26位跃升到2009年的全球第1位,已连续11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国的地位。202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17.9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份额的14.7%。其中,我国机电产品及配件出口额达3958.2亿美元,为第一大出口品类商品。
五是制造业和采矿业增长态势倒挂。矿产资源产业的国内大循环日益减弱,国际循环日益增强。在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采矿业却呈现了下滑趋势。2013年至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8.1万亿元增长到26.9万亿元,增加了8.8万亿元,增幅为48.6%;而同期采矿业增加值从2.5万亿元震荡下降到1.8万亿元,减少了0.7万亿元,降幅为28%。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和血液。这一增一降,导致了制造业的“粮食”和“血液”短缺,只能通过进口弥补,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许多大宗矿产依存度逐步上升的宏观经济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量矿产品价格上涨,我国采矿业增加值快速上涨,但我国矿产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采矿业增加值难以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同频共振。国内的采矿业不可能满足我国支撑全球工业品消费的制造业发展。
矿产资源的双循环模式带来了全球福利
一是中国矿产资源高消费支撑了全球的工业品消费。通过将矿产资源转化为工业制成品出口,我国以巨大的矿产资源消耗为代价,满足了国际矿物原料制成品和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我国净进口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初级产品,但净出口了飞禽走兽老虎机的工业制成品。我国通过消耗矿产资源向全世界提供矿物原料制成品和工业产品,大量的矿产资源通过含矿产品流向国外。从制造业生产者视角来看,我国是矿产资源高消费的;从制造业消费者视角来看,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消费必然是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
数据来源:由Wind数据库数据整理得出
二是中国不可能依靠中国的资源支撑全世界的工业品消费。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本、广泛的技术积累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造就了我国的产业比较优势,进而形成工业和制造业的出口优势。但我国为全世界提供工业品,不可能以本国的矿产资源持续支撑全球工业产品的消费,这必然导致我国较高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
三是中国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降低了工业制成品进口国的消费成本。我国传统的人力成本优势,在承接20世纪国际产能转移过程中,既积累了规模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所说的“边际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与路径依赖”三重叠加的比较优势。大量进口的矿产品转化为工业品,出口到国外,降低了全球工业品消费成本,提升了全球福利,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四是双循环格局促进了全球供应链和贸易链的稳定。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融入全球。中国必然用全球的资源支撑中国的“世界工厂”,用中国的生产满足全球工业产品的消费。中国的制造业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模式是全球产业链和贸易链中重要的一环。中国产业体系平稳运转安全,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影响着全球供应链和贸易链的稳定。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国际矿业合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决定了矿产资源消费仍将保持高位,双循环的结构将长期存在。我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问题,也是14亿人口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问题。我们为全球提供工业品,必然持续消费全球矿产资源。先期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即便是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费也将处于高位运行。能源和矿产资源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支撑地位一直没有改变。据预测,到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阶段(2035年),半数以上的矿产和一半以上的供应,均依靠进口解决。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消费国和最大的工业品出口国的地位不会改变。
二是全球矿业为实现产业升级和双碳目标,必然发生区域生产结构和全球产业链结构的交叉演化。大量的资源富裕国总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具有较大的碳排放空间,需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对于通过建设产业园实现经济升级发展意愿强烈。我国高能源资源消费量、高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工业品净出口的产业现状,决定了必然是高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必然要求有序实现矿业产能的梯度转移,实现矿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是协助资源优势国家延伸产业链,建设国际矿业产业园。建设国际矿业产业园,可推动优势的产业技术和优势的资源禀赋相结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资源国矿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升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投资国和资源国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对于建设国际矿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1年底,被纳入商务部统计的7个涉矿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400余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113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15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7万余个。在创造就业和税收的同时,带动东道国工业高速发展,为东道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创造机遇,共享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繁荣。
四是扩大地质矿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国际矿业智库和媒体建设力度,讲好中国矿业国际合作绿色、智能、高效、负责任发展的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加大与重点资源国地质调查机构合作力度,积极合作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开展双边合作,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建设海外能源资源合作的地学研究合作平台、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国际矿业投资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针对性培养地学类人才。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境内外地学合作,在参与全球矿业治理和国际合作中,培养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地学人才。
五是加大全球矿业金融和市场治理参与力度。矿业开发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矿产资源的金融属性和矿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矿业,必须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加强金融创新,促进矿业实体经济发展同金融相结合,积极参与全球风险勘查市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筹建国际矿业发展基金,加大国际矿业合作的出口信用保险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建设我国风险勘查市场,优化符合矿业发展特点的资本市场管理规则。
六是积极参与全球矿业治理体系变革。积极响应和应对国际矿业治理的规则和倡议,对于市场自发形成的规则,要积极接轨,加快适应;对于地缘政治斗争形成的倡议,要积极应对,适时提出符合资源投资合作国可持续发展利益和我国矿业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倡议,加大在矿业领域ESG治理和减碳治理的参与力度,逐步从规则的适应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