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科学文化作为人类科技实践的精神化结晶,贯通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思想源泉,连接不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探讨科学文化在当今世界大势、人类文明大局和中西文化交流格局中的位置,探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世界的普遍意义,开展面向世界的文化对话,真正做到坚定文化自信,有力激发支撑民族复兴大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意义重大。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科学文化创新发展
西方文明对于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刻意义,其“普遍性”背后也隐含了“西方中心”的叙事逻辑,使得研究者们常常采用线性、单向度的理解模式开展科学文化研究,缺乏对文化自身整体性和复杂度的理解。形成对科学文化的整体观照,其理论框架必须飞禽走兽老虎机地涵盖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飞禽走兽老虎机体现的是“中华”作为一种文明体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中华文化倡导“同天下之利”,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和而不同,注重“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整体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以其探索天地之间奥秘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辨和生命感悟,形成对科学文化的整体观照,为科技文明发展提供丰厚的滋养。
与此同时,当代科学文化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趋势,正在叩击“割裂还是融合”的“时代之问”。万物互联极大地推动学科、区域、国家的界面重塑,更为各种文化的连接提供桥梁。以一种时代的、世界的眼光审视社会系统连接、整合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就会注意到科学文化也将随之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机械式、还原式的认识论已经不能够“包打天下”,需要以系统观、整体论的方法,全面认识科学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走向。科学的联系是文化在动荡中建构的重要纽带。割裂还是融合?对世界至关重要,对中国尤其重要。
从千年时空看,人类社会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解放构筑前行方向,科技对社会的改造和文明的塑造能力不断加强,并在以更快的加速度实现这种塑造。一旦科技的基础、引领性地位得以确立,科学文化的发展必然迎来新一轮的版本升级。依稀可见,当代科学文化的大潮,正一往无前地朝着向善、求真、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科技工作者,都历史性地成为科学文化的创造者、力行者,以更加繁荣的文化创造,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学文化向行业、部门、产业前所未有地融合,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百年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壮阔实践中汲取创新自信
政党、国家、民族的历史自信,展现在其“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搭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科学大旗,汇聚全民族科学救国的壮阔洪流,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推动科学文化在中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几十年前,竺可桢、茅以升、童第周、苏步青、梁思成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优秀科学家在中华大地率先推动了以爱国主义为精神纽带的中西文明互鉴实践。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追赶”走向“跨越”,展现了创新自信的生动实践。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历史总结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百年奋斗、求索, 树立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科学文化的光辉典范。迎着科技革命的浪潮,随着科学文化日益走出“经院”,在塑造社会文化新潮流中作用不断凸显,呼唤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海纳百川的格局胸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在新的科学文化创造中展示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中国气派。
当好新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旗手和使者
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进步、繁荣科学文化的拓荒者和开路人。肩负起这一时代洪流创造者的历史重任,必须要把握科学文化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尊重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在正确历史观中把握科学文化前进规律,以整体观照、涵盖和包容多样。必须要做科学文化融入社会的力行者、传播者,使科学文化在开放社会的环境中真正融入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让广大人民理解并掌握,真正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保持开放创新的文化发展活力,使科学文化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必须要坚持开放胸怀和世界眼光,做国际民间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秉承“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及求真务实、协同开放、理性严谨等各国普遍认同的理念,让科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营造国际合作环境,展现中华民族以和邦国、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格局。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