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公布2022年1-5月各省级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蒙西地区风电利用率为87.7%,蒙东地区为89%,处于全国省级区域中的最低和次低水平。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此前提示,随着国家风电光伏发电大基地项目并网投产,今年二季度新增风光装机在北方地区的投产比重较大,部分区域消纳压力进一步加大。例如内蒙古等地,集中式风电光伏装机将大幅增加,风光发电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但新能源电量以就地消纳和依托存量通道外送为主,消纳压力进一步增大。
风光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在新能源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如何化解消纳压力?
立足实体经济增加本地消纳
内蒙古的新能源消纳问题在2021年就已显现出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蒙西地区新能源利用率为92.3%,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受能耗双控政策影响,内蒙古2021年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仅0.6%,新能源本地消纳空间受限。同时,北方地区供暖周期长,受供热机组“以热定电”运行方式影响,新能源消纳受到制约。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在日前举行的“新型电力系统下内蒙古新能源发展论坛”上表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应立足于发展本地实体经济。对此,内蒙古电力交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利也认为,内蒙古要增加新能源消纳,从内部因素看,首要任务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优势、电价优势和相应的体制机制优势将自身产业做大做强。“例如围绕新能源,可以打造从上游制造到下游开发的全链条产业 ,充分激发上下游企业活力。这不仅有利于新能源的内部消纳,还能够助力内蒙古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和新能源发电同步建成的新增负荷是最受欢迎的。”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新能源设计总工程师徐广瑞表示,无论是电网企业还是能源主管部门都希望看到符合国家政策、拿到相关协议的新增负荷。同时,受能耗双控政策影响,部分符合要求的存量负荷也转为增量负荷增加了消纳空间。
此外,王海利表示,要持续加大“绿电替代”的推进力度。“在供暖、清洁能源自备电厂、零碳园区等领域进一步推进‘绿电替代’,增加新能源的消纳。”
新能源外送还需“再做文章”
在加大本地消纳的同时,王海利也强调,内蒙古同时需要在新能源外送上“再做文章”。“例如在跨省跨区的中长期交易中,此前我们主要围绕外送通道,按照政府间签订的相关协议进行外送交易,但现在是按年谈、按月送,曲线和价格都是按市场化方式决定。”
当前,内蒙古外送电能力为70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全区外送电能力计划达到7800万千瓦左右,新增外送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
“应该说,大基地新增的大部分新能源电量还是要依托新建通道实现外送消纳。在这一过程中,新通道的建设进度就十分关键。”徐广瑞表示,当前,在内蒙古大基地开发的过程中,新能源发电的开发企业和电网公司正在共同推进外送线路的建设。“国家允许发电企业自建,也是为了加快通道建设的进度,避免出现大范围弃风弃光。”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新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外送通道。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积极探索增量“风光(火)储一体化”建设,规划建设蒙西至京津冀±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等高比例新能源电力外送通道,优先利用新能源电力,优化配套储能规模,新增外送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结合柔性直流、储能、光热等技术发展,研究论证蒙西地区高比例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工程。
探索长效机制保障长足发展
在华能集团北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小舟看来,内蒙古作为风光大基地建设的重要落点,要推动新能源的长足发展,必须建立起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持续推进火电的灵活性改造,特别是开展热电解耦改造和煤电调峰改造。其次,要通过加强监管、开展新能源替代自备电厂交易等多种方式,促进自备电厂参与调峰,从而飞禽走兽老虎机消纳新能源。”李小舟同时指出,要因地制宜推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项目建设。“电源侧要规模化开发新能源外送基地并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储能项目。根据内蒙古现行要求,新建新能源项目,配建储能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的15%。电网侧要结合实际需求,建设储能项目缓解地区供电缺口。负荷侧也要积极推进将电化学储能作为重要的应急备用电源。”
此外,李小舟认为,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和新一代电网友好型新能源示范电站、发展绿色供电新型工业园区等,均可成为新能源长效消纳的发力点。
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