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业原料和能源,因为冬季的气候和春节假期等因素,生产和消费企业每年冬季都有备货的商业活动,同时伴随有
攀升的过程。然而,2013年煤炭的冬储备货行情不仅爽约,反而出现
、焦煤和
大幅下跌的现象。环渤海
指数大幅波动,并无明显的上涨过程;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焦煤、焦炭期货价格2013年冬季最大跌幅高达30%左右。这种行情与历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现象背后更是隐藏着我国煤炭市场的重大结构性变化。
煤炭市场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其驱动力是我国宏观经济和相关产业政策发生转向,导致煤炭及其下游产业链的需求发生质变,煤炭行业的生存环境被政策改变。笔者将从煤炭市场的历史纵向结构、行政驱动力结构和产业链横向结构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相关政策变化对我国煤炭市场结构的冲击。
煤炭行业纵向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煤炭市场的兴衰与宏观经济走势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1981年-1991年的经济周期中,GDP增长速度从1982年的5.2%增至1984年的15.2%,随着“价格闯关”失败,经济增速跌至5%左右;同期
增速从期初的5.9%一度增至12.3%,又下落到3%以下。1991年-1999年的经济周期中,邓小平南巡拉动中国经济新篇章,GDP增速到1994年再次达到14%以上的增速,煤炭产销增速也快速增至10%以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GDP增速回落,煤炭产销增速也回到负增长的境地。1999年-2009年的经济周期中,加入WTO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将中国经济发展送入鼎盛期,煤炭产销在2003-2005年达到15%以上的平均增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也将中国经济与中国煤炭同时送入低谷。2009年以来,“四万亿”救市计划再次将我国GDP和煤炭增速推向高峰,兴奋剂式的经济刺激过后,煤炭市场只剩满地鸡毛。综上所述,煤炭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兴衰息息相关,而政府主导、投资与出口驱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被新一届中央政府大幅扭转,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GDP增速主动放缓,煤炭行业的繁荣难以再现。
中央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转向,将导致GDP增速放缓成为常态,而与之紧密相关的煤炭行业生存发展环境也将面临根本性变化。
煤炭行业行政驱动力结构变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明显加速,而其中若干改革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发展形成重大冲击。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对推动、投身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动机,且行政考核的GDP标准致使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利用地方债务平台融资,上马重大生产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房地产行业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工业原材料形成高强度的需求,这也是我国历次经济周期中,煤炭行业兴衰与经济发展正相关的原因。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毕竟是不可持续的,过去十多年投资基建驱动经济发展的后果是,地方债务区域性系统风险增加、工业排放导致大气和地下水严重污染、诸多工业原料产能过剩等等。新一届中央政府密集出台改革政策,从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到史无前例的地方债务审计,从淘汰过剩产能到唯GDP政绩考核改革,诸多政策改革剑指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中组部修改地方干部考核方法,其中否定GDP为唯一标准,增加地方债务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核,大大降低地方政府对煤焦钢及基建项目的追逐热情,煤炭最终端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恶化。同时,钢铁业因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已经实际开展去产能动作,煤炭市场将受到更加直接的打击。
行政力量驱动煤炭行业发展的机制,将在飞禽走兽老虎机的行政改革中被逐渐瓦解,煤炭行业中短期内难以重演历次经济繁荣中的辉煌。
煤炭行业横向产业链结构变化
煤炭分为动力煤和焦煤两大类,其产业链结构主要有两条分支。一是焦煤-焦炭-钢铁-三大终端需求行业,其中三大终端需求行业包括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和机械电子电器;焦煤几乎100%用于冶炼焦炭,90%左右的焦炭用于冶炼钢铁,50%以上的钢铁用于三大行业。二是动力煤-火电、炼铁、建材、化工,火电需求占50%,其下游主要是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炼铁和建材需求占30%以上,其下游是基建、房地产等。通过对煤炭产业链结构的分析发现,煤炭的最终端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等,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过去十年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发展的动力在行政和相关行业政策改革的影响下开始减弱,煤炭行业终端需求的减弱,也是导致2013年煤炭冬储上涨行情不再的主要原因。宏观经济低速增长常态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将是刻画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轨迹的主要力量,这种力量正在主导煤炭产业链终端的结构性变化。
煤炭行业产业链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其终端需求的方向性变化,即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形成的终端需求,将在主动降低投资强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中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