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华能牢记“国之大者”,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贡献“华能力量”。
聚焦“卡脖子”
以央企担当锻造“杀手锏”技术
能源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彻底摆脱“卡脖子”的手,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华能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布局科技创新,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锻造“杀手锏”技术。
聚焦新一代核电技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并网,标志着我国首次在全球核电技术领域实现领先。该示范工程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高温热源供应、退役煤电替代以及规模制氢等商业化应用。
聚焦可再生能源前沿创新。牵头研制出国产化5兆瓦高速永磁型、7兆瓦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实现大型海上风机核心关键部件自主可控。自主研发的华能新能源智慧运维系统成为国内自主可控程度最高、接入数据点数最多、覆盖应用场景最全的新能源数据平台。建成小湾、糯扎渡、黄登等一批世界级水电大坝,研制出“世界首创、中国原创”水力式升船机,在高坝通航领域成就中国品牌。
聚焦二氧化碳(CO2)捕集成套技术。在华能天津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上海石洞口二厂、长春热电厂分别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套燃烧前、燃烧后和相变型CO2捕集装置。上海石洞口二厂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年捕集能力可达12万吨,已运行超过10年,保持世界运行时间最长的纪录。成功研发出国际首创、华能原创的COAP(低温法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实现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
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在天津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座IGCC示范电站,并创造出连续运行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建成世界首座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电站、国内首座百万千瓦国产超超临界燃煤电厂,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打通链条
以领跑意识推进上下游联合创新
国有企业拥有强大的产业拉动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在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中国华能立足自身优势,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主、内外协同、主业全覆盖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
创新链上的“攻关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低碳零碳负碳重大技术攻关,有序推进能源行业重大系统、核心装备、高性能材料研发应用,确保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华能积极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研发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主动承担50余项国家科技研发项目课题以及一批省部级科技课题的年度任务。
产业链上的“出题者”。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创新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和“国家队”,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华能已牵头组建海上风电、CCUS、650℃高效超超临界机组高温材料及其部件制备、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等4个创新联合体。
原始创新的“引领者”。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项目,需要长周期、高强度的投入与准备,要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强原创技术供给。中国华能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共建联合研究院,支持相关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国际标准的“先行者”。标准是创新的“催化剂”,行业优势企业要积极探索总结重大工程创新、核心技术、专利技术的标准化、国际化的方法路径,建立国际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近年来,中国华能建立专业标准技术体系,专利数突破1万件,实现国际标准“零突破”。
提升效能
以改革之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华能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推进“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度;强化“里程碑式考核”和“军令状”等措施,保障项目落地见效。
打造创新激励机制。发挥好“科改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探索实践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模式。在西安热工院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与科创基金等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实施超额利润分享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点燃了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创新能力突出的华能人才队伍。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聚集的新高地。以华能清能院为例,3年来多渠道引进、选用高层次人才136人,其中博士、硕士占比94%,形成了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为带头人的200人科技人才队伍。
当前,建立在化石能源消费基础上的理论体系、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能源科技创新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为央企“顶梁柱”,中国华能将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创新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自主可控,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