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绘就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深刻指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科技界正以奋发进取的姿态,肩负起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时代重任,在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鲜明特征的科学家精神指引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迈步前行。
一、赓续红色血脉,挺起科技脊梁,勇担中华民族复兴大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工作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的科学技术实践中养成了中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气质,铸造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矢志科学、许身报国是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引领。经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洗礼,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都是“赛先生”的坚定拥护者,号召要重用“科学家来帮助无产者开发实业、振兴学术”。抗日战争时期,仅1938年至1940年初,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就达4万余人,其中不乏科技人才。严济慈、贝时璋、陈省身、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一批又一批科学家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披肝沥胆,尤其是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初,他们投身科学报国之路,书写了与党和人民相濡以沫、为共和国科技发展奠基立石的不朽篇章。
2019年9月26日,中国科协举办“礼赞共和国”科普展,43件(套)反映新中国70年重大科技成就的大国重器展品齐聚中国科技馆。图为展出的中国空间站模型。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摄
扎根实践、学以致用是科技工作者的行动遵循。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用生动的社会实践团结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广阔平台。抗日战争时期,由共产党领导成立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团结各部门、各行业科技人才在机电、冶铁、土木、航空、数理、化学等10余个方向开展科研攻关和学术研究,为边区国防和生产建设服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向海外知识分子发出“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为之感召,克服重重阻力,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建设,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大程度上凝聚发挥科技人才的智慧力量,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攻难事的优势,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科技为民、造福人类是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指示要求,接力前行,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医药卫生、基础设施、科学普及、生态文明、防疫抗疫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就,在依靠科技发展和保障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方面创造了中国案例和中国实践,极大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6月27日,由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中国科协、紫荆文化集团主办的“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参观。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摄
二、践行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在建党百年之际,科学家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充分信任,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激发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奋斗之志。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第一要义,也是对新时代人才的第一要求。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只有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惊人的力量,激发出不竭的动力。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和呼唤常记心间,把爱国济民的信念和情怀融入行动,必将激励每一位奋斗者,以进取超越的精神和执着,战胜任何困难和阻力,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
屠呦呦在工作中。新华社发
坚定创新自信,勇担科技自立自强重任。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创新自信是变革时代的前行力量,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主旋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从世界看中国,紧跟科技发展大势,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树立和保持永不止步的进取意识和开创精神,“胸有凌云志,敢为天下先”。要坚定勇于探索、突破进取的自信,敢于逆势而上,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四个面向”中创新创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坚持求真求实,恪尽科学研究的底线原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的精神基础,也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特征。科学家的优势不仅是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牢牢坚持唯实求是,树立有信仰有敬畏的科研诚信,不为浮躁所动,不为名利所累,真正尊重事实、崇尚理性地面对未知,探索自然、人生和社会之道。要深刻把握科技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洞悉风险源头,推进人类文明发展。
弘扬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传承人间大爱。科技创新,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毅力、“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没有精神的支撑是很难成功的。中国首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自1968年以来历经190次失败和无数次坚持,最终取得了青蒿素对疟疾100%抑制率的成果。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和坚守担当,才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一次次爬坡过坎,闪耀出科技文明的光辉。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为民创新、为民创造,把“四个面向”作为巨大牵引,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潜能转化为新优势,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新攀登的落脚点,真正做到把高质量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协同之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化效能全面提升。“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我国的高铁自主研发,近30家一流科研机构、院校与近50家骨干企业组成了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创新联合体,推动高铁攀上了世界高速列车技术高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载人航天工程、深海潜水器等,无不证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早已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把推动学科领域的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作为创新的重要方法论,强化协同创新,善于集成创新,以开放、信任、合作的理念,形成集智攻关的整体合力,以高效协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整体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
弘扬甘为人梯精神,做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开路小工”。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以己为梯、提携后进,是科学大师载誉青史的宝贵品格。1956年,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华罗庚收到厦门大学年轻的图书管理员陈景润对他的著作提出改进意见的信件,马上邀请陈景润在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上作学术报告。陈景润也因此来到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十年后,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顶峰。正是一代代优秀科研人才的育人精神,助力青年树立永不言弃的探索精神,才让我国科技界的优良学风和精神气质薪火相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培育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人才辈出的优良创新生态,确保科技事业不断展现强大生机和活力。
陈景润熬夜攻数学。新华社发
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汇聚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润物无声,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引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聚焦靶心,争创一流,开放协同,赋能基层,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中不断作出扎实贡献。
以强大的思想伟力汇聚爱国奋斗的创新动力,绘好众心向党同心圆。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以历史纵深观照时代,从中华文脉中阐扬科学文化,进一步强化与相关部门单位协同合作,广泛联合地方、行业建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科学家博物馆,推出飞禽走兽老虎机反映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激发全民族创新自信。坚持聚焦青年,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进一步确立科协组织“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的地位,推动科学家精神主题话剧走进港澳高校,增加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和科协组织的领导,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科技文化场馆,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大胆开展模式创新,使之真正成为党联系服务广大群众的“桥头堡”和科技普惠为民助力共同富裕的“催化剂”。
围绕大局生动实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区域布局,引学会之水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做好创新链支撑,促进网络化协同,推动打造纵横交错、资源互补、有效协同的创新经济地理新空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四个面向”中创新创造。发挥联接四方、智力汇聚优势,聚焦战略、规划、政策资源,把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广泛联系起来,巩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高质量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深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改革,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法治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社会基础。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八个坚持”的重要论断,把科学的评价导向作为识才的关键,搭建“独立客观、标准透明、开放获取”的第三方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以最优的创新环境高质量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进一步涵养优良学风,面向重点人群持续开展宣讲教育,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传承优良学风,推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的学会群体、科技期刊群,以构建公益性、普惠性国家学术文献服务平台推动开放获取学术资源和开放科学数据,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效能“储能蓄能”。
中国科协持续开展“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图为入选并获奖的西北工业大学话剧《寻找师昌绪》演出照。中国科协/供图
拓展对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加快国家科技组织建设,推动在华建立一批新兴或优势领域的国际科技组织,寻找各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默契点,推动我国接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创造、构建、引领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新机遇。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深度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合作和科技治理,倡导负责任的科研活动,鲜明提出中国科技界的创新主张。推动全国学会开拓民间科技交流渠道功能,使中国科技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更大贡献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注入强劲动力。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钱学森故居外观 中国科协/供图
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肩负历史重任,秉持初心前行,让科学家精神厚植于中华大地,绽放出新时代华光!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