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湘生,1956年出生,湖南湘潭人。
著名地层冻结专家、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就读或访学于淮南矿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委员);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和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解决了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难题;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工程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创建了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的“掘-测-智-控”群泵注浆矫正建筑物的控制变形技术;带领研发了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地下空间施工“加固-跳挖-反压-隔离-精测”的控制地层变形组合技术,将运营隧道规范控制限值降到3米以内,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出版专著8部、国内外正式刊出论文90余篇。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湘生与深圳地铁
2001年2月,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来到了。此时此刻,陈湘生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新的春天。她从首都北京来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就职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陈湘生与地铁工程之间有着解不开的情结。此前,他曾以岩土工程技术专家身份,亲自主持完成了上海地铁和北京地铁的特殊路段地层冻结设计和施工管理,并参与了上海地铁2期工程、北京地铁复八线、广州地铁2期工程的部分技术研究评审工作。陈湘生说:地铁建设工程涉及到近40个专业类别,专业范围涉及之广泛,非其它工程所能及。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亲自参与地铁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在这里,能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能亲自参与深圳地铁建设,是我人生最大的荣幸!俗话说:人生能有几回搏!陈湘生渴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深圳地铁,在拼搏中成长,在建设中创新。
建章立制 勇于创新
陈湘生调入深圳地铁有限公司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组建质量安全部。地铁工程本身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工程,其工程质量和安全工作容不得一丝纰漏。受命之际,陈湘生深知质安部之重要非同寻常,为此,他按照公司的规定,首先健全了《深圳地铁工程全线安全文明施工奖惩办法(暂行)规定》,全面落实公司内部安全管理责任,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工程建设者的行为,形成了地铁建设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政府部门监管、监理部门检查、承建商自查、业主和监理联合大检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地铁施工质量和主要建材质量控制方面,他带领本部门员工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理顺和规范了业主、监理、承建商、设计者和材料供应商的质量职责,分别就建材质量和施工质量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确保了地铁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质量安全部自成立之日起,经过近几年的规范运作,对整个地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建章立制,在国家、省、和特区相应条例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使地铁在施工过程中有法可依,保证了地铁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深圳地铁地面施工部分,采用统一围墙图案标志,保证了施工现场干净美观,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影响深圳形象和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反而成了旅游城市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在中国地铁建设上史无前例,就是这一城市建设的创新,引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同行前来参观学习,青春深圳因为创新而精彩!在质安部的运作步入正轨以后,陈湘生轮岗出任地铁公司最繁忙的部门之一的工程部任经理。当时工程部在拆迁办办公,共有60余人,陈湘生到任后,从抓办事程序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化入手,建立了部门内部分工责任制,规范了部门内部办事流程和收发文件签批程序,形成了每周例会和监理协调会制度,并有针对性地把廉政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管理中;对全线承包商、监理、设计、供应商、业主的质量、安全、工期和投资控制等职责进行系统化规范。具体到工程部的职能,确立了以工程利益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前提,以主动的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客观、公正、严格地协调工程建设各方的合作关系,杜绝了互相推诿、抱怨和指责等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不良行为。地铁工程部由于工地多、战线长、任务繁杂、打交道的对象多,部门内部的工作存在着相互交叉影响大的特点,经常会出现“管事的人多,能管好事的人少”的局面。当时地铁工程建设这一块,已经滞后8个月,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地铁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组织施工大会战,2002—2003年开展大战120天,市政府各局给予特殊政策,人大、政协领导参观指导,给予鼓励。公司董事长率领班子成员,深入现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陈湘生积极带领工程部配合承包商抓质量促进度,在责任状限定工期内抢回了5个月的工期。
超越梦想 跨越巅峰
2003年初,地铁公司在全国范围招聘总工程师,陈湘生凭借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优势、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圳市地铁公司的总工程师。他出任总工程师后,还兼任安装装修总调度长等职,新的工作岗位再次向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新的岗位上陈湘生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如何抓好技术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的积淀,陈湘生深知:在质量、安全、工期得到保障的大前提下,技术管理最终是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效益,怎样的技术方向和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个合格的总工程师,必须要对这样的问题得出最科学的决策。他的技术经济在地铁老街站至大剧院区间所创造的工程奇迹就是最好的诠释。这是一个奇特的工程在地铁老街站至大剧院站区间的广深铁路桥下,一块大面积地层被冻结住,为地铁隧道穿过桥下创造了一个地下水不流动的施工空间,为深圳地铁一号线即将全线贯通扫清了最后的大难关。深圳地铁一号线从罗湖口岸向深南路延伸过来,必须从广深铁路桥下穿过。而广深铁路桥设计要求沉降不得超过5毫米,相当于比一张磁盘多一点的厚度。在桥下挖隧道必须确保广深大动脉万无一失。陈湘生说,这一段隧道要穿越布吉河老河道和改移后的新河床,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下水量丰富,流速快,压力大,面对这一棘手的技术难题,陈湘生又请来多方专家进行研究,解决水流速过大的问题。会后,通过徬路排水来控制地下水水位和流速,并对支护的时间和高度进行准确的调控,经国内专家多次论证,最后确认为冻结法施工即先把这块地层里的地下水和泥土完全冻结起来,再进行隧道开挖施工是最好选择。中铁十五局4A标段(老大区间东段)项目部总工程师赵林也表示,如果不采用冻结法,其他方法不可能保证广深桥沉降要控制在5毫米之内。160根冻结管道被埋进桥下的地层。这种管道每根长25米,一根大管道里套两根小管,利用盐水作冷媒,在4台冷冻机组工作下,盐水从一根管进,一根管出,循环输进冷气,带走热量,让冻结管周围地层的温度逐渐降到零度以下开始结冰,一直降到摄氏零下十多度,周围冰层越结越厚,最后冻结层咬合在一起,形成冻结止水帷幕。陈湘生告诉记者;原先设计盐水温度为零下26℃至28℃,实际操作中施工方把温度降到了零下30℃,而这种比重1.26的盐水冰点为零下40℃,因而不至于在冻结管道内凝结无法循环。冻结工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常规冻结法一般适用于地下水流速小于1015米/天,而这一段的地下水流速达到4060米/天,需要采用干冰或液氮冻结,但这样造价非常昂贵。冻结项目部决定采取常规冻结法,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冻结,在节约费用的同时确保了冻结成功。施工中,他们控制降水,减慢地下水流速;局部注浆,减少地下水流量和流速;增加冷冻机组,降低盐水温度;对露在地面的管道全部进行保温。在一系列综合措施作用下,地下水终于被锁住了。冻结工程于1月初开工,3月24日胜利完成,广深铁路桥下一块43米长、14米深的地层变成了一个大冰块。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奋战,地铁工程终于安全地通过了这一特殊地层。冻结法止水在深圳地下施工中尚属首次采用,在一般地铁施工中更少采用。陈湘生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地铁施工也曾用此法,但地质条件均没有深圳复杂。实际上,在这种条件下冻结止水成功,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陈湘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冻结专家,国际冻土协会5名全球代表中惟一的中国代表。他表示,大流速下的地层冻结是世界级难题,深圳地铁4A标段冻结止水帷幕的成功实施,解决了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采用常规冻结止水法止水成功的技术难题,在我国开创了地下水大流速下常规冻结加固地层的先例,实现了人工冻结技术百年历史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深圳地区地下工程施工冻结止水法零的突破,为地铁工程采用冻结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又一个“深圳速度”实现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华侨城站和世界之窗站,按原有规划建设地铁只能从罗湖口岸直达侨城东站,而华侨城和世界之窗作为我国的著名企业和著名景区,港人来景区旅游地铁不能直达,中途还需中转就会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在申报国家计委审批立项后,按照正常工作进度也要2005年6月30方可正常通车,为了让深圳市民早日圆上地铁梦,让港人和国外游客乘地铁到世界只窗旅游,让深圳地铁全线一次性开通,深圳地铁的建设者们争时间抢速度,夜以继日地工作,放弃了节假日休息;各单位互相制约,反腐倡廉,互相扯皮的事由总调度负责解决,调度室形成默契,成立了专门业主管理机构,特事特办。市领导亲自过问工期,市政府各部门大力支持,公司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现场解决问题,在土建压缩一年,装修压缩半年的情况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把人们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办成了,于2004年12月28日与全线同时开通。这在国内是没有先例,连香港的同行都竖起了大母指,称赞深圳特区人真行。在负责地铁全线技术管理工作的同时,陈湘生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发挥地铁公司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自身潜力。深圳地铁工程自开始建设至今,已经集聚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汇聚而来。这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个人的专业优势不尽相同,要使这批人才能真正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关键在于“协调”二字。陈湘生任总工程师后,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培育和整合,他处处用人所长,容人所短,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人才大舞台。陈湘生介绍说:地铁公司已组建专门的技术委员会,并以此为突破口,为地铁公司稳定一批涉及到土建、机电、规划、营运等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实现合理专业配置的基础上,力争要造就一支跨专业、复合型的高水平人才团队。
路在脚下延深······
“这些年很累、很劳心、头发花白了不少,但深圳地铁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我也给深圳地铁带来了一些好东西,地铁经济让我长了很多见识。”陈湘生如是说。
从1982年至今的近40年间,陈湘生从来没有离开他钟爱一生的岩土工程专业。因科研成果和经营管理业绩突出:
1992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1996年被评为煤炭系统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98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秋天,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适逢世纪之交,这一届中国科技大会更是盛况空前。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鎔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大会现场并颁奖。就在此次大会上,陈湘生负责的科技攻关项目人工冻土基本力学性质及应用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北京的近20年间,陈湘生由于自身的努力,事业如虎添翼。在这里,他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又一次大的飞跃。两年的剑桥之旅,陈湘生大开眼界,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带着剑桥取回的“真经”,回国后出任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兼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总经理。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支持下,他按照“大公司小科研所”的运作模式对研究所和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系变革和创新。以“科研成果产业化”为龙头,将研究所的核心优势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特殊工程技术通过市场运作加以推广,将其应用到煤炭行业以外的水电、地铁、深基坑、市政、桥梁和道路工程中,全方位地实现了研究所的技术和管理资源的有偿输出,以往无人问津的科研成果终于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年之后的1996年,北京建井研究所,一个连续亏损七年的“老大难”,终于“翻了身”,产值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两番。1997年在全国煤炭行业率先通过了建筑行业的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三年内企业资质由原有的科技型建筑三级资质企业晋升为国家建设部地基基础施工一级企业;北京建井研究所由此成为当时国务院部委中第一家科技改革试点单位,陈湘生个人因此经国家煤炭工业部推荐,荣获国家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陈湘生热爱自己的事业,他那坚持不懈的斗志和辛勤的耕耘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项项国家重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印证他的科研成果是第一生产力;清华、同济、中山、北方交大等国内知名学府和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讲台上回响着他精辟的学术观点;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四大地铁工程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数不清的国家及省部级奖项真实地记录着他所走过的科技强国之路······ 国际地层冻结学术大会组委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和深基坑专业委员会委员······要想罗列出陈湘生在国内外地下(隧道)和岩土工程学界所拥有的众多头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这,毕竟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如今,他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同时,还把相当的精力投入到大型工程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并肩负着为国家造就飞禽走兽老虎机的高水平岩土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陈湘生在深圳地铁有限公司工作的近20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了假期的概念,他和两万多建设者一样,为了确保深圳这十余条地铁如期通车,根本没有空暇来顾及自己。有时候,半夜三更,施工现场一个电话打来,立马就要赶赴现场解决问题。为了地铁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等等,他常常彻夜难眠,在他的记忆中,工作最繁忙的一天,连续不停地参加了六次会议······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对于陈湘生和深圳地铁的建设者来说,无疑是身体的透支,但是,这种透支折射着他对地铁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换来的是一种以奉献为主旋律的精神满足。陈湘生的故事,让我们读懂了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充实,其实是一种快乐。对于陈湘生而言,成功没有止境,陈湘生的未来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来源:湾区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