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按】
2022年第9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激扬斗志、锐意进取,勇担使命、拼搏奉献,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为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约请了3位专家畅谈学习体会,现摘登如下。
访谈嘉宾:
徐惠彬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平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徐 坤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强化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徐惠彬
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篇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部署科技创新工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排头兵”和科技创新“国家队”,必须坚持立足“两个大局”,聚焦国家急需,始终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系统谋划新时代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一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提出科技创新目标,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大力倡导“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精心组织团队,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努力作出重大突破。
二是要着力打造平台重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瞄准学术前沿,切实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作用,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深度参与相关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高精尖创新中心和科研特区建设,不断完善人财物配置和专职队伍建设。
三是要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科学构建科研人员和教师岗位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国际引智人才特区,瞄准汇聚世界一流人才,为属地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支撑。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设立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培养未来领军人才。不断推进高端人才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加快形成。
四是要着力强化科教融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坚定“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在人才培养上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大力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着力构建以科教融通为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产教联合”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的要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在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作用
张平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篇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基础研究在我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科学界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纲领性、方向性、指导性意义。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很难产生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可以说,当前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或多或少都根源于尚未掌握其相关基础理论或方法、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技术问题根本上还是基础研究的问题。因此,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需求驱动型基础研究。
第一,要解决“需求的问题”。单从表面看,基础研究似乎与国家社会的紧迫需求联系不够密切,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从数学的发展史来看,很多基础数学的前瞻性成果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被用于应用数学的某个场景,因此,基础数学的研究必不可少且必须领先开展,要求数学家坚守数学情怀,眼光放得更远,能够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来开展基础数学研究。这就需要突出需求导向,出台有利于推动学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衔接的政策,支持大学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大学与企业“各迈一步”,打通需求从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这对于推动和加强需求驱动型基础研究尤为重要。
第二,要解决“团队的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具有问题导向、任务导向的显著特征,问题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相关基础研究必须通过跨学科、有组织的科研才能完成目标。为此,要依托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研究团队,并注重人才专业背景和能力素养的多样化,除高校、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外,还应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上的研究人员,组建复合型团队,以便快速、有效地完成问题的汇集与凝练、研究与转化、落地与反馈等环节,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能力和产出效率。
第三,要解决“评价的问题”。一方面,需求驱动型基础研究是由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转化运用、市场认可等多个节点组成的“线”性过程,周期往往比较漫长,有些成果还因涉及国家安全等原因而无法公开。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不能片面追求论文发表。因此,要科学、全面、公允地评价需求驱动型基础研究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作用,学术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优化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关注理论本身的先进性、重要技术问题的解决效果乃至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受欢迎程度等创新链条的各个节点,有效衡量研究团队中每一名成员的贡献,最大限度地确保研究成果落地见效、服务急需。
以信息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
徐 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一是在培养机制上守正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弘扬“网络强国、网信报国”价值引领。针对信息科技迭代速度快、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这一关键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要创新电子信息行业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具有浓郁家国情怀、深厚人文素养、宽广国际视野、坚实理论基础、强大实践能力、优秀管理才能的信息科技领域卓越工程师。
二是在学科布局上强化特色。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瞄准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方向,打造“雁阵式”行业特色院校学科专业体系构建新格局,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头雁”,引领学科专业建设。首创智能交互设计等3个交叉学科专业,新建人工智能等15个国家战略急需专业,改造升级通信工程等28个传统专业,夯实数字经济卓越人才培养基础。同时,要通过学科建设优化升级,带动教育理念变革、方法变革、实践变革,以创新性教育改革成果助力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是在有组织科研上持续深入推进。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在无线移动通信、光通信、未来网络、卫星导航与定位等领域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有力支撑我国多个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任务。瞄准国家战略急需和“卡脖子”问题,以有组织的科研汇聚人才和创新能量。加强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强化与国家实验室的对接,加强与新型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与领军企业的共建,共同定义“大问题”,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和有效落地,有组织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创新战略制高点,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文化大数据、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领域布局,以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