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因煤而闻名,也因煤而纠结。
大同煤炭集团公司已累计生产煤炭20多亿吨。
贡献很大,代价也很大,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一煤独大,产业单一,20万职工靠挖煤吃饭;地面沉陷,环境污染,挖煤的负面影响相随相伴;煤炭资源敲响警钟,挖完的日子并不遥远。
出路何在?就在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要当五百强,更要五百年”,同煤集团喊出了这样的口号,煤炭为基,多业并举,瞄准可持续发展。
同煤正在做大,做强,做长。
日子不错,为什么急着转型?
今天起步 明天迅跑
大同盛产优质动力煤,低硫、低灰,热量达到6000大卡以上。
2005年至2010年,同煤集团产量连续6年突破亿吨。
一个正处于高产期的煤炭企业,却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转型发展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同煤人在一次次震撼和阵痛之后的现实选择。
震撼来自于同行。
中国现代煤炭工业发展不过百年,但“煤都”称号却几易其主,曾经叱咤风云的行业老大,资源从丰富到枯竭,好像倏忽之间。“看看那些废弃的矿井和大量失业工人,我们怎能不想到自己的明天。同煤集团虽然煤炭储量还不少,但优质资源已显紧张。”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说。
阵痛来自于自身。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煤炭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萧条,许多煤炭企业苦于单一的产业结构,面对市场冲击几无招架之力,同煤集团也未幸免。当时职工工资都难发,“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市场变化莫测,难保以后不会再出现‘冰冻期’,不转型怎么过难关?”同煤集团总经理张有喜说。
这几年煤炭市场好转,阵痛仍未间断。虽然企业利润提高了,但老矿改造任务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多,民生和环境压力大,做强同煤,富裕职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必须转型!已有60多年历史的同煤,要延长煤炭利用期,发展新产业,做成百年老店,同煤人开始了自己的转型实践。
不仅仅是同煤,传统产业要持续发展,老企业要焕发青春,都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压力无处不在,转方式就在身边。危中有机,事在人为。
煤是基础,优势怎样发挥?
黑色煤炭 绿色开采
转型从煤炭主业起步。
下到同煤集团四台矿150多米深的井下,巷道曲曲折折,坐了“火车”坐“汽车”,跑了五六公里才到了一个工作面。矿长剧通达对记者说,这是因为该矿地质条件复杂,不仅断层多、薄煤层多,而且2/3的井田面积受到小煤窑破坏,许多资源都成了边角煤。
经过几十年的超强度开采,本就地质条件复杂的同煤矿区,资源条件越来越差。原先主采的侏罗纪优质煤层眼看就要采没了,往下延伸,是石炭纪煤层,开采难度更大、开采成本更高。
同煤集团提出以煤为基,做强主业,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绿色开采就是要提高生产水平,提高煤炭开采率,变粗放生产为精细生产,高碳产业,低碳技术,开发资源而不破坏资源,利用资源而不浪费资源。
身在煤海珍惜煤炭,同煤对宝贵的煤炭资源精采细采。
在四台矿,过去厚度不足1米的煤层都不采,现在凡是够80公分的煤层都必须采。去年仅开采薄煤层、边角煤、断层煤等“边角废料”,就使四台矿增产90万吨。全集团资源回采率由2006年的71.8%提高到2010年的74.71%。
绿色开采,不仅要节约资源,更要保障安全,要干净的煤,不要带血的煤。
“十一五”,同煤集团投入近40亿元,提升矿井安全水平。在同煤集团的许多井口、井下,都能看到“人人都是通风员”的标语。四台矿井下安监员黄佃忠说,对煤矿来说,瓦斯是第一杀手,通风至关重要。从2006年开始,同煤集团全面推行“人人都是通风员”活动,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同煤的百万吨死亡率从2006年的0.279降至2010年的0.026,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煤矿过去给人的印象是粗放生产,傻大黑粗,事故多发,如今,同煤等一大批煤炭企业正在改变这种形象。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需求巨大,市场广阔,就业众多,转变发展方式不是要抛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变粗放为集约,提高质量和效益。
多业发展,新增长点在哪里?
有限资源 无限利用
同煤依托煤炭资源,多业并举,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采煤不见煤,延长产业链。
在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矿井开采出来的原煤经过洗选,除部分外运外,通过密封的运输带送到附近的坑口电厂,滚滚乌金就地变成了强大电力。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和过去当作废物的煤矸石,被用来制砖、生产水泥,煤炭伴生的高岭岩被加工成了用途广泛的高岭土。多条产业链相互交错,多个生产项目环环相扣,上个环节产生的废料,成为下个环节的原料,资源被循环利用。
这个于2009年6月建成的园区,共投资204亿元,包含“两矿十厂一条路”共13个项目,是我国煤炭工业第一座产业链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资源循环利用使一吨标准煤能产出0.49万元的效益。
依托资源不依赖资源,积极发展非煤产业。
同煤把发电、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建材建筑、多晶硅及光伏、旅游等作为重点,在把煤炭资源吃干榨净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现在,非煤产业产值已占同煤产值的30%。
文化资源也是宝贵财富!
与著名的云冈石窟毗邻的晋华宫矿,正在建设一个大型矿山综合旅游项目——国家矿山公园,昔日的矸石山已树木葱茏,造型新颖的煤炭工业博物馆正现雏形。
“看,博物馆的造型是一块燃烧的煤,它象征着我们煤矿工人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的精神!”晋华宫矿党委书记贺海泉在工地兴奋地介绍。在博物馆的不远处,煤矿井下探秘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站在晋华宫矿的矸石山顶,眺望一河之隔的云冈石窟,古老的佛教文明与现代的工业文明交相辉映。
调整产业结构,要处理好“老”和“新”的关系,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煤矿来说,要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全国来说,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机遇,抢占战略制高点。
转型艰难,靠什么来支撑?
传统产业 现代理念
转型是新课题,不熟悉,少人才,没经验,缺资金。作为一家国有老企业,历史包袱与现实困难并行,体制矛盾与观念羁绊交织。
同煤咬住转型不动摇,迎难而上,大胆探索。
改革开路。同煤集团是从原来的大同矿务局转制而来。同煤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支撑。集团整合了企业内部的煤化工、旅游等资源,实行专业化经营,加快非煤产业发展。缺少资金,同煤就敞开大门,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吸收社会资金,新建的项目都是股份制。为发现人才激励人才,集团在部分二级单位区队推行“首席员工制”和岗位竞争岗位交流制,实行“正职任命,副职自选,工长聘任”。
民生为本。同煤正确处理做强企业与造福职工的关系,把改善职工生活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煤20万职工就业稳定,“十一五”职工收入翻了一番多。过去,同煤职工住房条件很差,许多职工住在矸石山上低矮破旧的小土房里,采煤地面沉陷也使一些住房不能再住人。2006年,同煤启动了全国最大的棚户区和沉陷区改造工程,先后筹资142亿元,建成1600栋新楼房,7万户矿工喜迁新居,形成了特大型住宅区——恒安新区。到明年三期工程竣工,还将有3万户矿工搬进新区,受惠人群总数将达到30万人。
职工从转型发展中受益,也是转型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人心思转,人心向变,职工推着企业跑。“十一五”的5年,同煤集团销售收入翻了一番多,利润增加了4倍,上缴利税增加了2倍多。
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同煤清醒而坚定。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煤的实践说明,既有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又有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改革创新,依靠群众,转方式就会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