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煤矿企业对我国GDP贡献较大,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基础。因此,矿山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初在国际上开始提出的。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经济发展的首位,并提出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煤炭经济发展的关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炭行业总体上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安全生产问题,环境破坏与资源减少问题;矿区不能留住人才,不能合理的利用人才问题,也就是人才问题;此外还有矿区社会的和谐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只有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矿区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要解决制约矿井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问题,就要全面提升矿井素质。矿井素质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一个表现煤矿企业现状及发展潜力的综合指标。矿井素质由矿井能力、矿井形象和矿井作用的发挥这三个构成要素组成,它反映了煤矿企业对员工安全与健康的关心程度,维持正常、持续、安全生产的能力,以及为社会技术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等所起的作用。提高矿井素质是解决制约矿井持续发展的各个问题,实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提升矿井素质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
煤矿生产由于受地质条件、资源等因素影响,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一直是煤炭行业关注的首要问题。煤矿安全事故原因通常归结为两点:措施不落实,监管不到位。尽管通过加强监管和安全措施的落实使百万吨死亡率和千人伤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与其他先进采煤国家差距还很大。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矿井素质还不够高。仅仅找管理上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矿井素质的整个系统分析事故的缘由,从根本上找出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
从矿井素质的主要构成要素看,提升矿井形象,有利于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矿井形象提升的一个途径就是对井下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首先要各种硬件设施达到一定的标准,然后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健康的关心程度及安全隐患意识,让员工思想上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并且有能力和条件去落实安全生产,从外界条件和员工自身这两个角度出发,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
矿井能力的提升从人力、物力和管理执行力方面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比如,从人的方面:质劳动力,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物的的方面:增强员工的劳动保护措施,各设备的及时检修,完善通风系统,使矿井能既安全又高效的生产;管理方面:科学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更有效的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等,从根本上遏制事故隐患。
矿井作用的发挥方面的提升标志着在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社会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认可。必然会取得集团公司及社会的支持,为煤矿企业下一阶段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完善的系统保障。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完全生产,矿井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2 提升矿井素质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开采技术的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强度不断提高,煤炭资源量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尤其是上个世纪后期,全国很多地区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小煤窑,它们的开采技术落后,对矿工的人身安全保护不利,威胁到整个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小窑的治理和安全的监管,使得煤炭产量尽管成倍增加,但生产秩序总体上仍趋于好转。但是,煤炭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之间的矛盾人为得到解决。
可持续发展最早提出就是针对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的。煤炭开采要追求效益,就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量,但是煤炭生产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环境破坏和资源紧缺等问题,这是矛盾所在。而从另一角度来说,资源不能持续利用,资源开发破坏环境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矿井就不能持续发展,也就不能得到长远的利益。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如何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适度的缓解矛盾,保证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使这些情况能够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就要靠提升矿井素质来实现。
在矿井素质的能力要素中,资源储备、合理利用和扩展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原有的由于技术问题而不能开采的资源,也可以进行开采,使井下生产布局合理化,同时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还可以通过购买新的资源量或者解放地面村庄压煤来增加矿井资源储备。
提高矿井素质,使矿井的资源储备量增加,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既能够使矿井的服务年限得到延长,又可以保证经济利益,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矿井及周边环境,也是矿井素质中矿井形象的一部分。矿井地下水破坏的防治,大气污染的及时治理,矿井周边地区的绿化,地表塌陷区的充填与治理,矸石山的治理等等,这些都是对环境保护所作的努力,也是矿井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提高矿井素质,提升矿井形象,是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矿山追求经济效益与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导致环境的破坏,若减少资源开发或者投入大量资金来治理环境的破坏又与矿山追求的经济效益相矛盾。综合几方面来考虑,只有提高矿井素质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保护周边环境,不仅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同时也能得到长远的经济利益,实现更大的利益,在保障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提高矿井素质,不仅能够使煤炭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同时还能够解决资源,美化环境,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效益、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 提升矿井素质是提高人员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矿井健康持续发展的好与坏。矿区本身环境恶劣,地理位置一般处于偏远地区,生活不方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上煤矿工作条件艰苦等多种因素导致很多煤矿急需人才不愿意到矿区工作。并且还有一些矿上原有人才的流失,引起矿山人才缺少,进一步导致矿区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人才缺乏和人才机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要留住人才,还是要靠矿山素质的提升。首先是为员工提供优厚、稳定的收入的作用。这是职工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保障,是职工最根本的利益。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员工才会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在上世纪末我国煤炭行业的低潮时期,煤矿职工连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这使煤炭行业的大量人员流失,部分企业不能持续运营下去,何谈持续、稳定的创收。要维持企业的运营,就要提升矿井素质,保障员工基本利益。让员工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为企业做贡献,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其次,是人才的合理使用,促进其发展和展示抱负。尤其对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都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有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矿井素质,矿山就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空间,合理分配使用员工,使人才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培养一些潜力巨大的人才,既有利于提高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的能力,也会使各方面有不断的创新,有创新就会有发展,以此来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为员工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这是企业对员工生活上的关心,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企业,用心经营、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为矿山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势必会让企业健康、持续的蓬勃发展。
因此,提升矿井素质,能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4 提升矿井素质是促进矿山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生活的社会能和谐稳定的发展,能否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这一个社会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因素。由于煤炭行业的发展,矿区也逐渐以一个小社会的形态存在。即将一个矿区,看作一个社会的缩影,并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对矿区这个社会的看法是,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主要表现就是职工受教育程度低,生活设施不完善和矿工的平均生活水平低等等。
矿井素质提升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
首先,矿井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体现在矿井在热爱国家、爱护环境、互助互爱、勇于同邪恶作斗争等方面起到的典范作用。企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大家都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维护个人利益。
其次,矿井安全稳定生产的能力提高了,也是使矿井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材料设备配件的保障能力和科学管理和执行能力、技术水准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生产缓冲能力等要素是决定矿井科学、正常生产的条件,也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矿井为员工提供优厚、稳定收入的作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能力,在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使每个职工都能维持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水平,这些都直接关系着矿山稳定和谐发展。
最后,矿井在技术进步、科学发展及管理等直到示范和促进作用,说明矿井科学技术及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矿井的发展将是每个员工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矿井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而起到的示范作用,无疑将促进矿井生产又快又好地发展,并且推进集团公司乃至行业的发展,从而稳定矿井的发展。
社会主义企业有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安康的责任。矿井素质提升标志着企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进步及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是促进矿山和谐与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5 结论
煤炭开采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突出。通过提升矿井素质,可以解决矿井安全生产问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问题,促进矿山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创造经济效益、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使整个矿区实现安全、和谐、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春,孙艳,陶学禹.应用神经网络评价矿区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30)4:392-395.
[2]许满贵,李树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技术与管理[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
[3]潘玉君,武友德,邹平等.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田利军(1964—),男,吉林前郭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煤矿科研和现场技术管理。